> 重點推薦 > 瀘西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瀘西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元明清時,為路、府、州治所駐地。

清末,為一廣西直隸州中鄉(xiāng)。

民國二年(1913年),為中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撤區(qū)建鄉(xiāng),改為中樞鎮(zhèn)。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瀘西縣解放,仍為中樞鎮(zhèn)。

1958年,鎮(zhèn)社合一,并入中樞公社。

1962年,從中樞公社分出,恢復(fù)中樞鎮(zhèn)建制。

1970年,撤銷鎮(zhèn)建制,并入紅星公社。

1972年,再次恢復(fù)中樞鎮(zhèn)建制。

1987年9月,中樞鎮(zhèn)與中樞區(qū)合并為中樞鎮(zhèn)。

2005年,中樞、逸圃兩鎮(zhèn)合并為中樞鎮(zhèn)。

清末,為廣西直隸州西鄉(xiāng)。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五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改為鄉(xiāng),為新民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五區(qū)。

1958年,改為金馬公社。

1962年,改為金馬區(qū)。

1970年,改為金馬公社。

1984年,改為金馬區(qū)。

198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改為設(shè)金馬、舊城、三河3鄉(xiāng)。

2001年,由金馬鄉(xiāng)改為金馬鎮(zhèn)。

清末,為西鄉(xiāng)。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五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區(qū)改為鄉(xiāng),為西屏鄉(xiāng)。

1950年,與新民鄉(xiāng)合并為第五區(qū)。

1987年,從金馬區(qū)分出,為舊城鄉(xiāng)。

2001年,由舊城鄉(xiāng)改為舊城鎮(zhèn)。

2005年10月,三河鎮(zhèn)并入舊城鎮(zhèn)。

清末,為廣西直隸州西鄉(xiāng)。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第四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建鄉(xiāng),改為利民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四區(qū)。

1958年,改為林水公社。

1962年,改為林水區(qū)。

1970年,改為林水公社。

1984年,改為午街鋪區(qū)。

1987年,撤區(qū)建鄉(xiāng),改為午街鋪鄉(xiāng)。

2001年,由午街鋪鄉(xiāng)改為午街鋪鎮(zhèn)。

清末,為廣西直隸州北鄉(xiāng)。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第六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建鄉(xiāng),改為北吉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六區(qū)。

1958年,改為白水公社。

1984年,改為白水區(qū)。

1987年,改為白水鄉(xiāng)。

2001年,由白水鄉(xiāng)改為白水鎮(zhèn)。

清后期,為廣西直隸州東鄉(xiāng)。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第二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建鄉(xiāng),為東興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二區(qū)。

1958年,為向陽公社。

1962年,改為向陽區(qū)。

1972年,復(fù)改為向陽公社。

1984年,由向陽公社改為向陽鄉(xiāng)。

清末,為廣西直隸州東鄉(xiāng)。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第二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改為鄉(xiāng),為東興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二區(qū)。

1958年,為三塘公社。

1962年,改為三塘區(qū)。

1970年,改為向東公社。

1984年,向東公社改為三塘區(qū)。

1987年,由三塘區(qū)改為三塘鄉(xiāng)。

清末,為廣西直隸州南鄉(xiāng)。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分設(shè)2區(qū),上半?yún)^(qū)為第三區(qū),下半?yún)^(qū)為第七區(qū)(時含劃給彌勒的東山鄉(xiāng))。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建鄉(xiāng),改為云興鄉(xiāng)。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從云興鄉(xiāng)分出另設(shè)永寧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三區(qū)。

1958年,成立永寧公社。

1962年,改為永寧區(qū)。

1984年,劃出永寧區(qū)上半?yún)^(qū)5個行政村,成立逸圃鄉(xiāng),下半?yún)^(qū)設(shè)永寧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