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文昌市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文昌市各鄉(xiāng)鎮(zhèn)地名由來

  轄區(qū)位于文昌市城區(qū),故名。 [詳細(xì)]
  清朝初始建墟于三角庭,因缺水先后搬至文試、三月坡,稱為舊市、三月坡市。后因日軍侵瓊破壞,再遷到現(xiàn)址重新興建,寓“重新興旺”之意,故而得名。 [詳細(xì)]
  蓬萊原稱“土來”,清光緒年間,工部主事黃遠(yuǎn)謨(正四晶,蓬萊人)改名為“蓬萊”。意含仙境之地,沿用至今。 [詳細(xì)]
  因近東路村而名。 [詳細(xì)]
  會文,清末瓊州道臺所封,其含義為“文人會集”(或?yàn)椤拔娜怂C萃”)之意。20世紀(jì)20年代初為鄉(xiāng)間驛站,只有幾間小店,經(jīng)營日用雜貨,隔日有攤魚、豬肉擺賣。后來,因當(dāng)?shù)刈谧逯g斗爭,民國二十六(1937年)由龍、周、吳等姓人氏搬遷在此聚居,逐漸形成墟集。 [詳細(xì)]
  相傳此地潭中石牛激水,聲震數(shù)里,故名。 [詳細(xì)]
  東閣鎮(zhèn)因東閣村人所建,故名。 [詳細(xì)]
  文教墟建于清初,文教之得名眾說不一,一說因文教河而得名,另一說附近有文教村而稱之。 [詳細(xì)]
  明洪武年間在碼頭修建圍城,東郊圩位于城之東而得名,解放前也稱南海市。日軍侵瓊時遷往西面(即現(xiàn)東郊中學(xué)處)集市,謂之新市,解放后又迂回原址重建東郊墟。 [詳細(xì)]
  民間傳說,清順治年間(1638年至1661年),粵客搭船過瓊,被狂風(fēng)巨浪吹打,船漂到銅鼓嶺南尖,即將沉沒,船上3位客人求神保佑。此時恰好漂來一條圓木料,3人緊抱圓木漂到岸邊,安全登陸。爾后,把這條救命圓木料,刻成神像,名曰“龍流公”,立廟拜祭。后人在此蓋草寮,開鋪?zhàn),逐漸形成墟市,稱龍樓。 [詳細(xì)]
  相傳明朝時,昌灑始建于舊市村,名曰“上市”。清朝時,由昌述村的韓姓和昌吉村黃姓建鋪?zhàn)印跋率小焙螅赃@一地區(qū)各個自然村的“昌”字為主命名為昌灑墟,為昌盛興旺之意。 [詳細(xì)]
  因地處翁田駐地,故取名翁田鎮(zhèn),良田眾多之意。 [詳細(xì)]
  抱羅墟:唐宋前為黎族居地。抱羅為黎語,意思是大村。 [詳細(xì)]
  馮坡墟,傳說清代,最先由馮淑崗先生在此地建屋定居,稱馮屋坡,也稱馮家坡,后來為了方便記憶而簡稱馮坡。 [詳細(xì)]
  錦山墟,據(jù)傳該墟明代崇禎年間,始建于排港溪與珠溪河的交叉口,稱三合流市。后遷址于云室村后(即今排港村)集市,因集市四周全是樹林,地方狹小,為了擴(kuò)建市場,便將周圍的樹木砍掉。當(dāng)?shù)馗咐蠟榱吮Wo(hù)樹木不讓人們繼續(xù)砍伐而定出“禁止砍山”的禁令。因此,人們就把這集市取名為“禁山市”。由于市場不能再擴(kuò)大,人們又將集市遷往錦山村進(jìn)行貿(mào)易,便把“禁山市”改為錦山市,取錦繡河山之意。至清順治年間,錦山市遷址跑馬坡。 [詳細(xì)]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