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師宗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情況介紹

師宗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情況介紹

丹鳳鎮(zhèn)鎮(zhèn)政府駐地位于師宗縣城東南10公里處,是師宗縣人口最多、交通最發(fā)達、區(qū)位優(yōu)勢最明顯、人力資源最豐富、社會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活躍的鄉(xiāng)鎮(zhèn),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zhèn)轄21個村委會5個社區(qū)156個村民小組,世居漢、回、彝、壯、苗等民族,2006年底共有22763戶10.3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86633人。東南與五龍、龍慶、彩云毗連,西與雄壁、葵山接壤,東北與羅平縣相鄰,北與竹基相接。國土面積450.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68885.84畝,其中水田15308畝,旱地53577.84畝,林地231146畝,森林覆蓋率38%。地質主要以巖溶山地為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海撥2232.7米,最低海撥1750米,年降水量1204.6毫米,蒸發(fā)量1700毫米,最大風速15—18M/S,年平均氣溫13.9度,平均日照數1500—1700小時,有效積溫4000℃左右,無霜期344天,水利化程度達69%。境內主要河流有子午河、二允河、通玄河、官莊河、米車河,有溜子田、小石山、色從、小同等大小水庫10座。南昆鐵路、國道324線和省道師彌線穿鎮(zhèn)而過,有火車站3個,汽車客運站3個。經濟來源以烤煙、蔬菜、花卉、養(yǎng)殖、商貿、加工、運輸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水稻等。

在2006年工作中,丹鳳鎮(zhèn)以發(fā)展為第一要務,以“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以實施“萬元增收計劃”為手段,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目標,按照“農業(yè)穩(wěn)鎮(zhèn)、工業(yè)強鎮(zhèn)、科技興鎮(zhèn)、生態(tài)集鎮(zhèn)”的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貫徹落實“圍繞一個中心,樹立兩種意識,完善三項制度,強化五大產業(yè),實現(xiàn)一個目標”的發(fā)展思路,即圍繞“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這一中心,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科學決策意識,完善“三公開一聽證”、跟蹤問效和干部管理三項制度,強化烤煙、蔬菜、花卉、畜牧養(yǎng)殖、林業(yè)生產五大產業(yè),實現(xiàn)“萬元增收計劃”目標。2006年全鎮(zhèn)實現(xiàn)國民生產總值67210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080元,比上年增長8.96%。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完成各行業(yè)總收入149395萬元,比上年增18%,實現(xiàn)稅金1861萬元。全年實現(xiàn)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723.7萬元,其中烤煙農特稅710萬元。

因政府駐地在漾月社區(qū),故名。2013年12月,漾月街道成立。

漾月街道辦轄路新、西華、漾月、新村、法雨、豐嶺、捏龍7個社區(qū)、村委會,把彩云鎮(zhèn)法塊村委會劃歸其管理,轄區(qū)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規(guī)模約5.43萬。

有世界大同,天下為公之意。2013年12月,大同街道成立。

大同街道辦轄大同、米車、石碑、新安、牛宿、糯白、黑那、阿梅者、長橋、色從、官莊11個社區(qū)、村委會,轄區(qū)面積235.37平方公里,人口規(guī)模約3.09萬人。

2005年末全鎮(zhèn)轄雨柱、長沖、天生橋、雄壁、小哨、獨籠、扯樂、下鴨子塘、瓦魯、束崗、法召、大舍、小阿舍、小黑納14個村委會,共73個村民小組,4.9467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4.8873萬人,占總人口的98.8%;非農業(yè)人口0.594萬人,占總人口的1.2%;少數民族2375人,占總人口的4.8%。人口自然增長率7.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17人。

全鎮(zhèn)總面積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86公頃。其中水田189公頃,旱地1997公頃,人均耕地0.045公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81公頃,總產量2241.3萬千克,人均有糧462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62.5公頃,經濟收入840萬元。其中烤煙播種面積420公頃,產量70萬千克,產值840萬元;蔬菜27.2公頃,產量25萬千克,產值38萬元;水果面積68公頃,產值25.6萬元;油菜播種面積32公頃,產值14.4萬元。工程造林450公頃,封山育林312公頃,義務植樹157.6萬株,四旁植樹8萬株,森林覆蓋率達48.1%。煤炭年產量達230萬噸,產值6.5億元。全鎮(zhèn)牲畜存欄57238頭(匹、只),出欄35343頭(匹、只),其中豬存欄38467頭,出欄30567頭,羊存欄8593只,出欄3790只,牛存欄8954頭,出欄844頭,馬驢騾存欄1224匹,出欄142匹。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897億元,比上年增1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42元,比上年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達1.484億元,比上年增180%;地方財政收入336萬元。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395個,從業(yè)人員10330人,比上年增205人,總產值3.6億元,實現(xiàn)利潤4856萬元,上繳稅金5431萬元。全鎮(zhèn)有汽車1004輛,拖拉機80輛,摩托車2450輛。有電視機8361臺,電腦112臺,洗衣機6350臺,電冰箱1016臺,電風扇40臺。

全鎮(zhèn)有中學3所,教職工136人,在校學生1980人;有完小16所,教職工431人,在校學生7980人,小學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99.6%。設文化站1個。設衛(wèi)生院3所,醫(yī)務人員22人,病床22張。

葵山鎮(zhèn)位于云南省的曲靖、紅河兩市州的師宗、陸良、瀘西三縣的結合部,介于東經104°43′-103°53′,北緯24°42′-24°52′之間,地處滇東與滇南的腹心地段,處于師宗縣的西部,鎮(zhèn)政府駐地距縣城23公里。是師宗縣優(yōu)質煤炭運往紅河州的大通道,南昆鐵路線穿境而過,境內有小站秧草地站;捏者油路貫穿全境,連接324國道和陸瀘國防公路,交通十分便捷。是南盤江的支流金馬河的發(fā)源地,鎮(zhèn)政府駐地就處于金馬河的源頭串花洞旁。境內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與溫帶并存的氣候類型,最高海拔2050米,最底海拔1820米,年平均氣溫14.5℃,無霜期250天,日照1800小時,年降雨量1110毫米。全鎮(zhèn)轄10個行政村(即:者黑、馬灣、黎家壩、查拉、地利召、瓦葵、溫泉、山烏果、馬廠、峰龍?zhí)叮?6個村民小組,富饒美麗的115.44平方公里的葵山土地上養(yǎng)育著勤勞聰慧的3.58萬人民。2005年實現(xiàn)農林牧副漁總產值12151萬元,人均純收入1740元。

葵山鎮(zhèn)境內有迷人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地熱熱水資源。翠云山上-幽深,古木參天,綠蔭蔽日,四季常青,是師宗至今保留下來的兩片原始森林之一,翠云山的魅力不僅在于秀美的山水林泉,還在于密林深處何氏父子的兩座古墓,主墓碑文為時任云貴總督的林則徐所題,曾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觀光?芥(zhèn)耿家村的古樹茶花“九蕊十八瓣”名貴品種則是云南山茶中的活化石,屬于茶花中的珍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 1996年1月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古樹名木。據考證,此樹栽種于明朝年間,樹齡近400年。一到花期,萬朵茶花競相開放,九蕊十八瓣,以朵大、瓣多、色艷、蕊奇而享有盛譽是我縣具有觀賞價值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每年春夏雨季至中秋時節(jié),成千上萬潔白的鷺鷥從遙遠的西伯利亞飛來,棲息在厚實的綠枝上繁衍后代,所以耿家村也稱“鷺鷥村”?綔厝杉賲^(qū)是集水美、山美、人更美于一體的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特別是豐富的地熱熱水資源,日總涌水量10000立方米,水溫47℃,含鋰、鍶、鋅等10余種人體所需的礦物成分,屬國內稀有的礦泉水。除此以外,還有馬文仲將軍故居、國公墳、串花洞等風景優(yōu)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2004年末,全鎮(zhèn)轄檳榔、紅土、長街、法塊、務龍、石洞、足法、額則、路撒9個村委會,64個村民小組。有8834戶36793人。其中農業(yè)人口35341萬人,占總人口的96.05%,非農業(yè)人口1452人,占總人口的3.95%;少數民族2136人,占總人口的5.81%。人口自然增長率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71人。

全鎮(zhèn)總面積21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752公頃。其中水田652公頃,旱地2100公頃,人均耕地1.12畝。糧食播種面積4884公頃,總產量1558萬千克,人均有糧438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390公頃,經濟作物收入5847.6萬元。其中:烤煙播種面積1600公頃,產量320萬千克,產值3840萬元;油菜播種面積1066公頃,產量100萬千克,產值232萬元;蔬菜播種面積433公頃,產值398萬元;桑園種植面積14.8公頃,養(yǎng)蠶246張,產繭6030千克,產值8.52萬元;水果面積29公頃,產量13.6萬千克,產值17.15萬元。全鎮(zhèn)林業(yè)面積7733公頃,工程造林357公頃,封山育林84公頃,義務植樹21萬株,四旁植樹15萬株,森林覆蓋率達37%。牲畜存欄9萬頭(匹、只),出欄4.43萬頭(匹、只)。其中豬存欄2.70萬頭,出欄3.5萬頭;羊存欄1.23萬只,出欄0.8萬只;牛存欄0.86萬頭,出欄0.13萬頭;馬騾存欄2547匹,出欄432匹。養(yǎng)魚水面積13.1公頃,產量3.15萬千克,產值26萬元。

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7億元,較上年增長25.8 %。財政收入744萬元,增130萬元,增長21.2%,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49萬元,較上年增長1%。農民人均純收入1850元,較上年增8.6%。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258個,增2個,從業(yè)人員1969人,增20人,總產值9202萬元,實現(xiàn)利潤452萬元,上繳稅金118萬元,增9.3%。全鎮(zhèn)有汽車368輛,拖拉機1022輛,摩托車512輛。有電視機6679臺,洗衣機3112臺,電冰箱445臺,電風扇221臺,照相機231臺,電話機428臺,移動電話1024部,影碟機4111臺,錄音機2586臺,放像機521臺。

全鎮(zhèn)有中學1所,教職工99人,在校學生2300人;有小學34所,教職工281人,在校學生5670人,小學入學率99.6%,鞏固率99.2%。有文化站1個。。

2004年末,全鄉(xiāng)轄竹基、界橋、蒲草塘、六丘、七排、龍甸、抵魯、阿白、本寨、永安、斗塢、塢白12個村委會,93個村民小組,有11376戶47486人。其中農業(yè)人口45398人,占總人口的95.6%,少數民族3049人,占總人口的6.4%.人口自然率7‰,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08人。

全鄉(xiāng)國土面積2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600公頃,其中水田1002公頃,旱地1604公頃,人均耕地0.83畝。糧食播種面積4300公頃,總產量1613.8萬千克,人均有糧386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83.3公頃,經濟作物收入3698萬元。其中:烤煙種植面積1200公頃,產量213萬千克,產值2640萬元;油菜播種面積1000公頃,產量210萬千克,產值546萬元;蔬菜播種面積433公頃,產值500萬元;桑葉播種面積110公頃,養(yǎng)蠶605張,產繭1.82萬千克,產值25.6萬元;水果面積118公頃,產量69萬千克,產值140萬元。全鄉(xiāng)林業(yè)面積9340公頃,工程造林340公頃,義務植樹18.6萬株,四旁植樹2.6萬株,草山面積42.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6.2%;生豬存欄3.9萬頭,出欄4.54萬頭;羊出欄0.82萬只,出欄0.6萬只;牛存欄0.82萬頭,出欄265頭;馬騾、驢存欄0.65萬匹,出欄25匹,養(yǎng)魚水面積95.4公頃,產量55萬千克,產值708萬元。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1828.72萬元,較上年增長14.7%,財政總收入546萬元,增53萬元,增長10.75%;支出513萬元,增長4.26%;農民人均純收入1279元,較上年增5.8%;有汽車149輛,拖拉機256輛,摩托車570輛,有電視機7082臺,洗衣機2504臺,電冰箱208臺,電風扇181臺。

全鄉(xiāng)有中學2所,教職工132人,在校學生1996人;有小學76所,教職工298人,在校學生6706人,小學入學率99%,鞏固率99%。有文化站1個。設衛(wèi)生院1所,醫(yī)務人員26人,病床27張。

[產業(yè)結構調整] 2004年,鄉(xiāng)黨委、政府遵循市場經濟規(guī)律,挖掘農業(yè)內部潛力,向農業(yè)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積極推進產業(yè)結構調整。。

龍慶彝族壯族鄉(xiāng)位于東經140。46'-49',北緯24。12'-38'之間,地處曲靖、文山、紅河三市(州)交界處,南與文山州邱北縣隔江相望,西與紅河州瀘西縣接壤,東與本縣五龍鄉(xiāng)相連,北與本縣大同、彩云鎮(zhèn)毗鄰。距縣城41公里。龍官(龍慶至邱北官寨)公路由北向南通入文山境內;龍向(龍慶至瀘西向陽)公路由東向西進入紅河境內;柏油路大龍(大同至龍慶)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過,交通方便,已形成輻射全鄉(xiāng)的公路網絡,公路里程120公里。全鄉(xiāng)國土面積481平方公里,境內山脈為南北走向是橫斷山脈過渡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形成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橫距18公里,南北縱距28公里,森林覆蓋面積較大,覆蓋率為43%。地表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群山連綿,山石叢生,土地瘦薄,地下溶洞、溶斗較多,地表集水困難,降水大都從地下走漏,水資源分布不均,南面部分地區(qū)水資源豐富,北部嚴重缺水,90%以上的人畜引水靠小水窖和水塘。境內最高海拔(菌子山)2409.7米,最低海拔(阿那黑河入南盤江口)780米,懸差1627米,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海拔的差異懸殊,鄉(xiāng)內立體氣候較為明顯,上寒、中溫、下熱,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氣溫15.2。--25。,年降雨量在779.7--1200毫米之間。全鄉(xiāng)以種養(yǎng)業(yè)為主,屬于典型的農業(yè)鄉(xiāng)。
五龍壯族鄉(xiāng)位于師宗縣東南部,距縣城59公里。東與羅平縣接壤,南與高良鄉(xiāng)隔江相望,西與龍慶鄉(xiāng)比鄰,北接大同鎮(zhèn),屬滇黔桂三省五地洲結合部。鐵路從境內北端穿過,324線國道橫越境內,以馬線省道縱貫全境,縣鄉(xiāng)村公路交織,形成網絡,是一個區(qū)位優(yōu)越,交通便捷的鄉(xiāng)鎮(zhèn)。

五龍鄉(xiāng)是一個少數民族鄉(xiāng)、農業(yè)鄉(xiāng)。全鄉(xiāng)13個村委會129個村小組,共7260戶3.04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9248人。少數民族壯、苗、彝、回、瑤共11548人,占總人口的38%。全鄉(xiāng)總面積476.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037畝,人均占有耕地1.13畝,鄉(xiāng)內主要經濟支柱有烤煙、水稻、畜牧、油菜、生姜、水果、林業(yè)、生姜、反季蔬菜等。

五龍鄉(xiāng)是一個旅游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的生態(tài)鄉(xiāng)。全鄉(xiāng)有林面積達4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8%。鄉(xiāng)內地形起伏變化較大,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海拔2326.1米,最低海拔737米,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全年平均氣溫達18度。境內分山、槽兩區(qū),特別槽區(qū)地處濕熱河谷地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風光宜人,素有“小西雙版納”之美譽。這里,萬畝杜鵑艷驚天下,生命之門孕育萬物,南丹大佛慈光普照,五龍云海亦真亦幻,五洛神河柔美多情,民俗風情獨特濃郁。

按照黨的-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鄉(xiāng)黨委、政府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從自己的民族鄉(xiāng)、農業(yè)鄉(xiāng)、貧困鄉(xiāng)、熱區(qū)資源、旅游資源豐富鄉(xiāng)的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看準優(yōu)勢,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旅游開發(fā)為龍頭,圍繞旅游調結構、扎扎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tài)”的經濟發(fā)展思路和近抓優(yōu)質煙菜米,遠抓特色林果畜,快抓基礎水電路,穩(wěn)抓三產游玩樂,力求把五龍建成精品生態(tài)旅游鄉(xiāng)鎮(zhèn)。

以資源為依托,以文化為載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打造以鳳凰谷、南丹山為重點的生態(tài)旅游品牌,組織實施好黃金旅游專線和休閑漂流等水上娛樂項目,推出“農家樂”休閑度假旅游精品,大力挖掘民族文化,連續(xù)成功舉辦了四屆“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提升了五龍對外開放的知名度,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旅游經濟效益顯現(xiàn)。。

高良鄉(xiāng)轄11個村委會(納非、科白、便料、納廈、籠嘎、雨廈、壩林、設里、窩德、團坡、戈勒),116個村民小組。有5664戶2.6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2.5萬人,非農業(yè)人口0.1萬人,占總人口的3.8%;少數民族18988人,占總人口的76%。人口自然增長率9‰。人口密度每年平方千米47人。

全鄉(xiāng)國土面積561.3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900公頃。其中水田920公頃,旱地1980公頃,人均耕地0.04公頃。糧食播種面積2172公頃,總產量2400萬千克,人均有糧512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612公頃,經濟作物收入2600萬元。其中:油菜播種面積147公頃,產量24萬千克,產值58萬元;生姜播種面積800公頃,產量2400萬千克,產值2400萬元;蔬菜播種面積348公頃,產值350萬元;甘蔗栽種面積26公頃,產量20萬千克,產值20萬元;水果面積380公頃,產量230萬千克,產值230萬元;干果面積150公頃,產量112萬千克,產值168萬元。全鄉(xiāng)林地面積32059公頃,種植花椒300公頃,栽植甜龍竹167公頃,義務植樹馬尾松、楊樹、桉樹共13.5萬株,人促天然林更新35公頃,世行造林補造53公頃,幼材、撫育320公頃,四旁植樹0.7萬株,草山面積65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8%。同時,加大能源建設力度,共完成節(jié)能改造1210戶。全年牲畜存欄5.88萬頭(匹、只),出欄2.46萬頭。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787.3萬元,較上年增6.5%;財政總收入22.5萬元,其中一般性預算收入22.5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支出481萬元,較上年增長0.3%;農民人均純收入982元,較上年增8.2%。有私營企業(yè)、飲食業(yè)、小商店等307個,從業(yè)人員2090人,增1050人,總產值4600萬元,實現(xiàn)利潤900萬元,全鄉(xiāng)有汽車154輛,拖拉機53輛,摩托車1542輛。有電視機4419臺,電腦102臺,洗衣機718臺,電冰箱355臺,電風扇1294臺。

全鄉(xiāng)有中學1所,教職工43人,在校學生800人;有小學56所,教職工260人,在校學生3500人,小學入學率98%,鞏固率96%。有文化站1個。設衛(wèi)生院1所,醫(yī)務人員27人,病床8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