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化氏在此漕河灣定居,始名化河。清朝同治年間,兵慌馬亂,經(jīng)李坦,史有飛等創(chuàng)修大寨,1911年,由李廣德,史秉剛等重修磚寨,曾命名“復(fù)共寨”。解放后寨被破壞,現(xiàn)在仍稱化河。 |
明初,李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于此地一顆粗大的楊樹底下定居,村名楊樹底。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shí),改村名為楊樹東。 |
明初,朱姓來此建村,取名朱莊。何東、何生兄弟兩人討飯至此,落戶此村。后朱氏無子嗣承繼,至清初易名何莊。清中期,何姓人家蓋起樓房辦學(xué)校,改何莊為何樓。 |
明洪武年間,張有從山西洪洞縣遷商水城東北王溝橋定居。明中期,一戶張姓人家從王溝橋遷此種地,因居住地位于坡洼地,常年積水,張老漢給其長子取名張坡,村名以人名命名為張坡。 |
明初,曹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筑有土樓一所,取名曹樓。后來張氏、王氏等相繼遷入。1980年,地名普查時(shí)改名曹樓坡。 |
明洪武年間,史、李兩家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而來。清同治年間,捻軍起義時(shí)創(chuàng)修土寨,其寨周長三華里,故名三里長。清光緒年間,重修磚寨,民國期間,多次整修,名稱沿用至今。 |
明初,郭氏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打鐵為生,因技藝高,享有盛譽(yù),周圍群眾稱其住處為郭鐵匠莊。后來打鐵技術(shù)失到清代改為前郭莊或南郭莊,因?yàn)閺拇讼虮辈贿h(yuǎn)還有兩個(gè)郭莊,該莊的地理位置在南邊,至今仍稱南郭莊。 |
明洪武年間,王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上蔡縣大王莊定居,后因人口繁衍增多。于明末從大王莊遷商水城東南7.5公里處定居,當(dāng)時(shí)因王氏武術(shù)出名,故周圍群眾都稱王教師莊,俗稱王教莊至今。 |
明初,化氏始祖兄弟三人從山西洪洞縣分別遷商水城東南7公里、縣城西30公里潭莊、鐵爐落戶和上蔡縣崇禮居住,在此定居后取名化莊,后因人口繁衍增多,村中有一坑塘,分住坑塘東西兩沿,至清初逐漸形成兩莊,住坑西側(cè)者叫西化莊,此莊住坑?xùn)|叫東化莊至今。 |
此地原建有關(guān)羽廟一座,位姓來祖來此居住,名“位關(guān)爺廟”。明末,郭姓始祖從衛(wèi)輝府湯陰縣遷至商水南王教莊定居,生有三子,后長子、次子遷至位關(guān)爺廟村西居。ㄈ舆w大劉村西北角建郭莊),郭姓人口較多,改稱關(guān)爺廟郭莊。至清光緒年間,位姓無子嗣承繼,廟宇無人整修,年長日久倒塌,因村中住戶均系郭姓,易名郭莊。因村南邊1公里處有郭莊村,當(dāng)?shù)厝罕娏?xí)慣稱此村為后郭莊。 |
明初,寧氏在此建村,村邊有一碑樓,故名寧樓。 |
明初,朱姓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莊北面有座五樓緣清寺廟院,所以就用寺院名代表村名,廟院內(nèi)的五座樓房是和尚化緣修仙的地方,所以廟院取名五樓緣清寺,簡稱五樓寺,廟內(nèi)有瓦房34間。1941年,被國民黨扒掉22間。1954年,治理汾河時(shí),將廟南、廟西分成兩個(gè)村莊,大莊、小莊,名為大莊。 |
明初,馬氏從馬河村遷此居住,名馬莊。明天啟年間,陳英從城關(guān)鄉(xiāng)姜莊遷此,名陳莊。明崇禎年間,因戰(zhàn)亂馬莊并入陳莊。明嘉靖年間,李武陽、李瑞陽、李楚陽三兄弟由楊溝河遷此建村,建有樓房兩所,瓦房數(shù)間,名李樓。 |
明初,朱姓始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莊背面有座五樓緣清寺,所以就用寺院名代表村名,廟院內(nèi)的五座樓房是和尚化緣修仙的地方,所以廟院取名五樓緣清寺,簡稱五樓寺,廟內(nèi)有瓦房34間。1941年,被國民黨拔掉22間。1954年,治理汾河時(shí),將廟南、廟西分成兩個(gè)村莊,大莊、小莊,為小莊。 |
明洪武年間,肖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村名肖莊,后因人口繁衍增多,村中有一大坑,有住大坑南側(cè),有住坑西側(cè)的,到清初,逐漸形成兩個(gè)村莊,住在坑南側(cè)者叫前肖莊,此莊在坑的西北,群眾習(xí)慣稱之為肖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