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設(shè)區(qū),以十四世紀(jì)初帕竹王朝所設(shè)桑主孜宗得名,意為如愿以償。 [詳細(xì)] |
1960年設(shè)縣,藏語意為神山頂、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頂,據(jù)《中國地名辭源》:縣沿拉孜宗名,宗名是一個神化了的、帶宗教色彩的地名,曾譯納孜、拉茲、拉則、章拉則。 [詳細(xì)] |
1960年設(shè)縣,縣沿谿名,據(jù)《中國地名辭源》:谿名來自薩迦寺名,十一世紀(jì)昆·貢覺杰布在沖堆地方的仲曲河北岸山坡上建寺,因寺廟建在灰白土旁故名,藏語意為灰白土之意。 [詳細(xì)] |
1960年昂仁宗與桑桑、梅康沙二谿合并設(shè)縣,藏語意為長溝,因地處一長長的谷地中央得名;據(jù)《西域同文志》:將阿木凌宗為西番語:將是山陰也;阿木凌舊地名。城居山北,因地以名其城也;另據(jù)《黃琉璃史》:當(dāng)?shù)爻B牭靳Z鳴,即鵝長鳴之意。 [詳細(xì)] |
1960年設(shè)縣,藏語意為一見則喜、見后滿意、見到此地喜笑顏開,據(jù)《中國地名辭源》:相傳蓮花生大師見到這塊地方以后,滿意地笑了,故名;另說謝為古代封地,通意為看見,門意為羨慕恭喜,謝通門意為見到令人羨慕恭喜的解地另;曾譯脅營、下唐門、雪通門。 [詳細(xì)] |
1960年設(shè)縣,系用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相傳13世紀(jì)著名喇嘛譯師巴扎·尼瑪扎巴和納朗·多吉敦炯在此誦經(jīng),各取其名一字得名巴朗,后演變?yōu)榘桌;另?jù)《西域同文志》卷:巴納木宗系西番語,巴為乳牛也;納木為有也,牛多孳乳于此,故名;曾譯平南、配拿木、巴囊、巴朗、白拉、拜那母、拜納木、白浪木、巴朗木、巴納木、白蘭。 [詳細(xì)] |
元至正十六年(1356)設(shè)仁布宗,1960年8月設(shè)縣,藏語意為聚寶地、多寶,縣沿宗名,因在聚寶地的山頂上建宗得名;《西域同文志》卷18:林繃宗(仁布宗)為西番語,林為寶也;繃為積累之謂,猶云多寶城也;曾譯領(lǐng)思奔寨、仁本、仁繃、仁朋、仁蚌、仁穆、侖彭、侖朋、能本、林繃、林奔。 [詳細(xì)] |
1962年由江孜縣南部析置,藏語意為紅房子、紅墻房屋,據(jù)《中國地名辭源》:據(jù)傳這里原有一座紅墻樓房,故名另說唐吐蕃贊普時(shí)的大臣卓仁東贊建造了康瑪寺,此后以寺為中心形成民居群落,地因寺為名,曾譯康馬爾、拉康馬盧。 [詳細(xì)] |
1960年1月設(shè)縣,藏語意為從水底長出,相傳很早以前境內(nèi)定結(jié)湖中一座小山包下長出一塊石頭,故名,另據(jù)《西域同文志》:定結(jié)宗西番語:水中有山,山上建城,故名;曾譯丁結(jié)、丁潔、丁吉、丁吉牙、丁雞。 [詳細(xì)] |
1951年以前稱珠珠宗,之后稱仲巴洛強(qiáng)谿,1960年設(shè)縣,藏語意為野牛之地,因境內(nèi)野牦牛較多得名;另據(jù)《中國地名辭源》:因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牦牛得名;曾譯棒巴、唐巴,又寫仲巴洛強(qiáng)。 [詳細(xì)] |
1960年由亞東谿和帕里宗合設(shè),因山形而命名,系用漢字譯寫的藏語地名,意為鼻梁山;另說縣名源于村名,源于形似鼻梁山旁一村名。 [詳細(xì)] |
1960年7月由宗嘎上下宗、吉隆東西宗合并改設(shè),藏語意為舒適村、快樂村、舒適宜人的地方,縣沿宗名,宗名源于當(dāng)?shù)貕邀惖木吧拓S富的物產(chǎn);另據(jù)《西域同文志》:濟(jì)特宗系西番語,濟(jì)特為極樂之謂,猶云極樂城也;曾譯濟(jì)嚨、雞中、濟(jì)隆、濟(jì)特宗。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