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黔西南州各縣市地名由來

黔西南州各縣市地名由來

  興義建縣前稱黃草壩,雍正五年(1727)在黃草壩設(shè)普安州判。嘉慶二年(1797)初,南籠(今安龍)發(fā)了以王囊仙、韋朝元為首的布依族農(nóng)民大起義,因為清軍收復(fù)琉球后,康熙皇帝即將臺灣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所以嘉慶皇帝也效仿其曾祖康熙,將南籠府改名為興義府,“以示彰善之風(fēng)”。興義之名由此產(chǎn)生。 [詳細]
  興仁原名新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新城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三年(公元1416年)置普安州,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置普安縣,治新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普安縣徙治新興所,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于新城設(shè)巡檢,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移巡檢于募役,新城置普安縣丞,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設(shè)新城自治公所,1914年改為新縣,因新城、新縣均與別省的縣名重名,故改今名。 [詳細]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于矢萬戶府為普安路總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安衛(wèi),二十二年升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三年于今縣城置新興所,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置普安安撫司,十三年置普安州,清順治十八年置普安縣,治新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徙治新興所。 [詳細]
  晴隆古稱安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南衛(wèi),治江西坡(今屬普安縣地),二十五年徙衛(wèi)治尾灑堡,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徙永寧州治安南衛(wèi)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南衛(wèi)置安南縣,因與法國殖民地屬地安南同名,1941年以縣境晴隆山作縣名,更名為晴隆縣。1958年入普安縣,1961年復(fù)置。 [詳細]
  明置安隆長官司,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豐州,治長壩,七年移治珉球,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貞豐州,1913年廢州置貞豐縣,1958年并入興仁縣,1961年復(fù)置,1965年為貞豐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復(fù)稱貞豐縣。 [詳細]
  1940年析貞豐、羅甸、紫云、關(guān)嶺四縣置雙江縣,以地理位置命名,但因與云南雙江重名,旋以縣政府駐地王母,諧其音更名為望謨。1966年2月成立望謨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fù)稱望謨縣。 [詳細]
  冊亨原名布依語叫'郎臥',意為山坡的斜處,為現(xiàn)在的冊陽鄉(xiāng)駐地;后又根據(jù)該坡對門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漢語叫南屏山,俗稱帽殼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綠陰塘'泓堰'(修巧馬公路時已填平)用兩地的最后字音合稱為'西堰',用漢語記作'冊亨'。其名稱源于地理環(huán)境。 [詳細]
  原為安隆洞,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南所入安籠府,六年改結(jié)烏通判為南籠通判,治故安南所,十年南籠廳移治安籠所。二十六年裁安籠所入南籠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升南籠廳為府,縣地為府轄地,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1913年廢府置南籠縣,1922年改為安龍縣,1965年改名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復(fù)稱安龍縣。 [詳細]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