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錢店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錢店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有一錢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帶一根扁擔兩根繩,用扁擔擔著小孩,逃荒到此。此地路口北到鹿邑,南到沈丘,東到渦陽,西到周口。他在路口開一過路店,過往行人在此吃住歇息。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稱錢店。后錢姓人發(fā)家致富,流傳著:“一根扁擔兩根繩,搡敗千頃胡子明!钡母柚{。又錢店原有過路店之稱,有一叫錢龍的人從柳林(今屬淮陽縣)遷居此地,因開一家過路店,故名錢店。后王、左、陶等姓人雜居于此,但人數(shù)很少,村名未改。
明初,錢氏從開封遷入柳林集(今屬淮陽縣),后遷于此處,錢氏祖蔭,各支分村莊記,族分四門,長門錢大莊,錢腰莊、錢小莊、后小莊,四個自然村南北并居,此村人口較多,故名錢大莊,簡稱大莊。
清初,胡姓人從皮寺廟(今屬錢店鎮(zhèn))來此墾荒定居,后又蓋樓,故名胡樓。后張、王等姓遷入,村名未改。
清初,魏姓人從山東棗林莊遷此定居,故名魏莊。因鄰村有一魏莊,1966年此處改稱東魏莊。
元代,孫姓人從后孫堂(今屬錢店鎮(zhèn))遷此定居,取名孫堂。后為區(qū)分,改名前孫堂。清乾隆前期,后孫堂改名孫侯樓,前孫堂簡稱孫堂。清乾隆末,魯、姚兩姓遷入,村名未改。
元末,余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一富戶建有樓房,故名余樓。1453年,楊姓人從馬鋪(今屬鹿邑縣)遷入,村名未改。1556年,余姓人絕嗣,楊姓人興旺,后集資修建大寨,于1943年改名楊寨。
唐代,張荀戰(zhàn)死睢州,后人定居西關(guān)(今屬鹿邑縣),后遷至張營(今屬鹿邑縣)。清乾隆年間,張營(今屬鹿邑縣)一張姓木匠帶兩個兒子逃荒至此,當時這里是一片桃園,木匠和兒子給人看桃園,落戶于此,周圍筑起土墻,鄰村常叫此地為寨里。劉鄧大軍南下時,先遣部隊繪制地圖時,問村里人這是什么村,此人回答:“俺村人都姓張,又有寨,就叫張寨吧”,故名張寨。
清光緒年間,王姓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村西北建一小樓,取名王樓。因做木梳芘子出名,故又有“賣芘子王樓”之稱。
前胡、后胡、皮寺廟,很早以前是一個村,有張、于、胡三姓人,后張姓絕嗣,胡姓人在村西建一座廟。相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追的走投無路,被一犁地老人掩護得救,老漢又打死王莽的聞龍犬,劉秀把狗吃后,把狗皮貼在廟壁上,后稱皮寺廟。解放初期,此村發(fā)展很大,又呈三角形,為便于工作,就劃為三個村,東部稱皮寺廟,西北部稱后胡,后胡前邊的稱前胡,沿用至今。
清光緒年間,任姓人首居于此,故名任莊。后楊姓人遷入,村名未改。
元末,張氏祖先張祥從汪莊(今屬淮陽縣魯臺鎮(zhèn))遷此定居,因村被老挑河環(huán)繞,形成一河灣,故名張灣。
清乾隆年間,梁姓人和吳姓人從梁宋莊(今屬錢店鎮(zhèn))遷此定居,梁姓人住村東頭,吳姓人住村西頭,從二姓取名梁吳莊。
地勢較低,后宋前名洼溝波。后宋代大將軍狄青(為瓦崗寨英雄)征戰(zhàn)于此,演變?yōu)橥邖徠。解放后改稱瓦崗。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姚姓人從大姚營(今屬淮陽縣魯臺鎮(zhèn))遷居于此,故名姚莊。
宋代大將狄青率兵大戰(zhàn)瓦崗坡(今屬錢店鎮(zhèn)),兵營扎于此地,陶姓逃荒人在營中打雜,部隊走后,陶姓人在此定居,取名陶營。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