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西齋堂、東齋堂、角樓3個居委會始建,1999年分別建立黨支部。 2006年該三居委會合并為齋堂小城鎮(zhèn)社區(qū)居委會,沿用至今。 齋堂小城鎮(zhèn)社區(qū):位于齋堂鎮(zhèn)政府所在地。 |
原名齋堂,為朝拜北山唐建靈岳寺的香客中途食宿之所,故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后分為東西齋堂兩個村,該村位于西部,故名西齋堂,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西齋堂村位于109國道83.5公里北側50米處,地域總面積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8畝,林地500畝,耕地全部是旱地。
主要物產為玉米、谷子,盛產煤炭。主要特產為畫眉石。西齋堂村出產畫眉石,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
|
東齋堂村位于門頭溝西北部。東北為高鋪,東南鄰火村。當年外地進香者常在村中食宿,故名齋堂。后村落擴大分成東西兩部分,該村在東,遂名東齋堂。 遼代已成村。這里依山傍水,自然條件優(yōu)越。村北有建于唐貞觀年間的靈岳寺,當年香火極盛。1979年,該村北發(fā)現一座遼代墓葬,墓室頂部及四壁均有色彩艷麗的各種彩繪,畫面精細華美,頂部還寫有“齋堂”、“東堂”四字。 明代為保障軍事通道,于萬歷年間在此處建齋堂城,駐扎軍隊。城呈正方形,邊長一公里。清嘉慶六年(1801),清水河泛濫齋堂,南部城墻及城內一條街道被水沖走,F尚存部分城墻遺跡,額題“廊清”仍清晰可見。此遺跡與遼代墓葬均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內齋堂中學院內有1946年建成的“宛平縣人民領先年抗戰(zhàn)為國犧牲烈士紀念碑”。碑高近八米,上刻著抗日烈士的英名。
|
馬欄村位于109國道83公里處的南邊,村域面積13.68平方公里。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200米,村落面積19277.5畝,其中耕地面積652畝。
主要產業(yè):過去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煤炭業(yè)為主,現在以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為主。
主要物產:玉米、谷子、雜糧、果樹主要是核桃、山杏、梨等為主,
這里不僅是一處古老的村落,也是八路軍冀熱察挺進司令部所在地。這是封塵已久的抗戰(zhàn)舊址,但是在馬欄村村民的保護和愛護下,挺進軍司令部和其他一些抗戰(zhàn)時期的團部舊址等都保存完好。1997年,馬欄村全體村民捐款,修繕舊址房屋,村民紛紛送來蕭克將軍等使用過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抗戰(zhàn)陳列館,也是北京市第一家由農民集資建立的陳列館。在馬欄村還出現了很多讓人不能遺忘的歷史名人:例如蕭克和白乙化等。
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展覽面積100平方米,分4個展室,展出實物103件、圖片175件、沙盤1座。第一展室陳列內容為冀熱察挺進軍成立前后開辟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過程;第二展室陳列內容為挺進軍戰(zhàn)斗歷程,重點反映挺進軍粉碎日寇十路圍剿,實現“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的戰(zhàn)略意圖;第三展室陳列內容為馬欄村抗戰(zhàn)斗爭史,展示馬欄村人民在抗戰(zhàn)時期進行游擊戰(zhàn)、破襲戰(zhàn)、-戰(zhàn)的史實;第四展室恢復司令部舊址原貌,以陳列八仙桌、太師椅、檔案柜、文件柜等實物為主。院內西北角有一座當時的防空洞。
目前村已開發(fā)成紅色旅游專業(yè)村,以村民集資建成的以挺進軍司令部為主要展覽內容的展室向人們展示,齋堂川的抗戰(zhàn)歷史、村的歷史淵源、村名的來歷等
|
火村位于齋堂鎮(zhèn)東南2.5公里,距109國道1公里,處南山溝1公里就到火村村從109國道柏油路經火村一直通北京雙龍峽風景區(qū),F有人口234戶,614人(含90年代柏峪臺村搬遷到這村)地域總面積22002畝,其中村落面積240畝,林地面積4566畝,灌木面積12453畝,果園869畝。主要產業(yè)種植業(yè),礦泉水廠,旅游業(yè)主要物產紅杏、核桃、煤、杏核,大棗,桃等。主要特產火村紅杏(名優(yōu)產品,并已注冊)
如今,該村有紅杏總面積500畝,一般年產10萬公斤。每年陽歷7月初紅杏成熟,各地前來釆摘的人絡繹不絕。紅杏外形黃中透紅,香甜適口,肉不沾核,核仁甘甜,饋贈親友,無不稱贊。
火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川,風景秀麗,已辟出雙龍峽景區(qū)。村域自然景觀分東西兩村,中間三座小橋把兩村相連,群山環(huán)抱是革命老區(qū)民風淳樸,在東村內可看到建于乾隆年間的過街樓兩座,古槐4棵,不知年代挖的兩眼古井和建于50年代的禮堂。從村里往山里行,繞過小山經過紅杏林核桃林就到了由村民集資辦起的北京雙龍峽景區(qū),山峽長15公里,老龍窩主峰海拔1646米,山泉水處海拔960米,景區(qū)入口處海拔480米,景區(qū)全長5公里,在景區(qū)入口處可乘坐小火車到景區(qū)內,可看到兩個塘壩可蓄水一萬多立方米。自然形成的25米以上的瀑布兩個。
|
據傳這里來了一對老夫妻,男人姓杜,二人在轱轆嵲根打了一個草棚住下,轱轆嵲上住著一對雕,兩位老人就稱這里為雕臥鋪。后來,民國時期湯銘鼐縣長從這兒路過,他一打聽這個村名叫做雕臥鋪,就說:“這個村名可不好,養(yǎng)育出的后代會太刁,不如改做""高臥鋪""吧!”縣長一言九鼎,村名就成了高窩鋪了。再后來,人們把這個村名一簡化,就成了“高鋪”了。1972年因修建齋堂水庫而遷于現址,村名不變。1990年上蔡嶺遷來與該村合并。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高鋪村:位于齋堂鎮(zhèn)東北4公里處。 |
原青龍澗村位于鎮(zhèn)域西北溝,東距齋堂鎮(zhèn)政府4公里,青龍澗村名源于地形和底下煤炭資源豐富,多露出地表,遇雨流淌出黑水,像條條青龍,得村名。另一說是村西原有深水潭,由青龍?zhí)叮軓牡叵峦ㄍ虑逅,故名青龍澗?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青龍澗村,位于齋堂鎮(zhèn)政府對面,距109國道83公里處往南200米,屬于鎮(zhèn)中心區(qū)域。村域面1.3平方公里,
村落坐南朝北,相對集中。背靠南山風景秀麗,秋季滿山紅葉,面對九龍頭下齋堂川中心區(qū)域,眼界開闊,交通便利。
|
黃嶺西村,曾是齋堂鎮(zhèn)的重點產煤村之一,煤炭開采業(yè)是村中的主導產業(yè)。黃嶺西幽靜自然、物產豐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有諸多的文物古跡和傳說故事,發(fā)展利用空間非常廣闊,現已開發(fā)以回歸記憶、體驗民俗生活為內容的古山村旅游項目。
黃嶺西村具有500年的建村歷史。黃嶺西一村三澗,現有138戶、370人,村落面積6萬平方米,村域面積9.74平方公里,黃嶺西村曾是齋堂鎮(zhèn)的重點產煤村之一,煤炭開采業(yè)是村中的主導產業(yè)。2000年貫徹國務院關閉鄉(xiāng)鎮(zhèn)小煤礦精神,黃嶺西村關閉了村里所有煤礦。緊依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與民俗旅游村柏峪村、雙石頭村同屬齋堂西北溝旅游帶,六村一望之隔。齋堂鎮(zhèn)政府重組爨柏線六村資源,-式發(fā)展溝峪特色經濟的旅游大環(huán)境已初步形成。黃嶺西作為爨柏線的組成部分,立足實際,率先發(fā)展,挖掘整理文化資源,發(fā)展生活體驗游。
黃嶺西村抓住發(fā)展溝峪經濟的重組契機,緊緊把握旅游發(fā)展趨勢,突出獨具特色的地質、村落、民俗、宗教、商旅、軍事文化,打造高品位的生活體驗游,發(fā)展涵蓋生態(tài)旅游、休閑度假、農業(yè)主題公園、戶外運動、創(chuàng)意產業(yè)、紅色旅游等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經濟。
|
村以巨石成雙成對布于村域而馳名,人稱雙石頭。曾用名“雙龍頭”,1984年設立村委會,沿用至今。雙石頭村位于鎮(zhèn)城西北溝內,東距鎮(zhèn)府4公里。從109國道58.4公里處下公路北行至村。雙石頭村北鄰川底下,西接黃嶺西,南與青龍澗相接,東靠蔡家?guī)X。地處狹溝偏坡之上,村落分布于河溝兩旁,海拔524米,村域面積5.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畝,村落占地4.5萬平方米。
|
爨(cuan)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區(qū)深山峽谷中,更名川底下村。整個村莊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側緩坡之上,依山而建,高低錯落,線條清晰,紫石和青石鋪就的小徑曲折迴繞,頗具江南風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山村的建筑分上下兩層、高低錯落的村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被稱為北京地區(qū)的“布達拉宮”。它既有北京城內四合院的風韻,又有山村小巷的風光。川底下村和附近的齋堂、馬欄都是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時期,該村有70多名青年參加了革命,其中34人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獻身。
川底下村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金蟾望月、威虎鎮(zhèn)山、神龜嘯天、蝙蝠獻福、一線天、花仙池、老龍窩、牛頭山、九柏九十陣、京西古道遺址等。至今川底下村墻上還保留著清朝時的治家格言、照壁題字,以及抗美援朝、0各個歷史時期的標語。
爨底下村建筑風格獨具特色,房屋建筑整體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端莊典雅,石雕、木雕、磚雕精美細膩。記者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由于村落依山而建,村房小,建房比較集中,戶與戶之間距離小,房鄰房,為避免鄰里矛盾,在建筑設計上,村里應用了很多巧妙的設計。細小到每戶的后房沿上,都設計了水道,下雨時雨水流回前面的自家院子中,再經門前的水道排出,這樣就不會陰濕鄰居家的墻壁。巧妙的避免了因自然條件局限而產生鄰里矛盾,營造了和諧的氛圍。院落中還設有貓道、狗道。游人與貓狗和諧共處,各行其道。 |
柏峪村位于齋堂鎮(zhèn)西北部,距鎮(zhèn)政府12公里,距109國道85公里處11公里,海拔高度為825米,村域總面積為3.28萬畝,共有170戶412人。
主要植物以喬木為主,屬于原始次生林,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谷子、豆類、亞溫帶作物。柏峪扁仁口味純正,果實飽滿,遠近聞名。生產柏峪扁已經成為主要產業(yè)。
大自然造就齋堂谷地與西山,深厚的底蘊,45億年以前,(強烈的地質變化,華北地區(qū)下沉為海,形成沉積巖、白云巖、沙頁巖,距今1.5億年時京西全部升為陸地,按著燕山運動,清水尖、百花山、巖漿出,埋藏了豐富的煤炭資源,元古植物形成煤層,而柏峪高山草甸黃草梁則成為白云巖為主的山體,頂部形成了十里坪,再加上明代修建的長城和天津關口,形成了少見的古樸壯觀的風景線。
柏峪既成為交通古道要塞,由于軍戶的長期居住,逐漸形成了柏峪村。
柏峪村有獨特的燕歌戲、山梆子、蹦蹦戲以及民間小調,共有劇目50多個,小調若干,并有大小廟宇十余座。
柏峪村境內的黃草梁已成為知名度越來越大景點,游客日益增多,農家樂接待戶逐步規(guī)范增加。500畝杏扁地被列入標準化示范基地,成為村中基礎產業(yè),村子周邊得到綠化,村集體經濟,村容環(huán)境,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觀,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豐富的文化內涵,眾多的文物,美麗的自然風光,古老的民居,尤其是古樸的山區(qū)民俗民風,構成京西古道上一個集觀光、旅游、住宿、就餐、渡假、休閑、民俗娛樂和革命傳統教育于一體的旅游渡假村。
|
牛戰(zhàn)村位于白虎頭村的上方現有人口400人,105戶,均為漢族,牛站村有80戶人家300多口人、有耕地250,民宅500余間,整個村落分四條主街道,上道、下道、北頭、西坡、注解;以楊樹溝為中心呈十字形向東西南北四方延伸,全村現存25個舊宅院共計262間房屋保留完好,是村中的精華,
現有經濟有200畝杏板基地.
|
白虎頭村座落在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是通向沿河城及河北省沙城古道的必經之路。現在的高沿(高鋪——沿河城)公路就是順原來的古道而修。公路的2.5公里至4公里之間有三個自然村:王家、宋家、郝家,同屬白虎頭行政村。
白虎頭現有74戶、共185口人,其中勞動力70人,F有耕地面積400畝,林地面積160畝,除白虎頭溝欄河大壩下有部分大堰平地,其余是梯田或山坡地。
白戶口村文物及遺址豐富,不僅有上百年古樹,還有許多明末清初年代民宅。
1942年12月12日日偽漢0勾結日寇對王家山村進行圍剿,發(fā)生震驚中外的“王家山慘案”事件。王家山村在1978年由白虎頭村管轄,村民全部遷到白虎頭村。“雙十二”慘案紀念碑即王家山慘案紀念碑位于齋堂鎮(zhèn)王家山村西一塊巨石上。1977年9月,0王家山大隊支部委員會和王家山大隊革委會立碑。紀念碑坐東朝西,長方形,全水刷石,高2米,寬1米,厚0.53米。底座長1.75米,寬1.30米,高0.13米。碑頂呈亭形。紀念碑正面中間,豎刻“雙十二慘案紀念碑”八個大字,背面豎刻碑文。
|
新興村是1990年由本鎮(zhèn)蔡家?guī)X、靈岳寺、東北山和西北山四村搬遷合并、重新組建的村落。村子位于齋堂鎮(zhèn)政府東北約一公里的駱駝鞍。村西是齋堂鎮(zhèn)九龍頭千畝蘋果園;村東近臨靈桂川古道、古河道;齋堂至王家山的柏油路從村東側路過,然后向西北蜿蜒而上。北側向上一公里是原西北山村舊址,一直向北沿靈桂川古道行進三公里即唐朝貞觀年間修建的靈岳寺古剎;村南緊鄰角樓家屬區(qū)和東齋堂居民區(qū)。
全村現有231戶,515人,耕地602畝。村落地處中山坡地,海拔436米;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飲用水源為人工機井;村內主導產業(yè)從原來的種地、養(yǎng)畜和開采煤炭(但早已停業(yè)采煤)為主,轉變?yōu)橐陨鷳B(tài)涵養(yǎng)、護林防火和發(fā)展旅游為主業(yè);物產有玉米、谷子、核桃、杏仁、蜂蜜待。
|
向陽口村地處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東北深山區(qū),在永定河北岸。東面與雁翅鎮(zhèn)大村交界,南邊與東嶺村交界,西面與古城沿河城村相鄰,北面是數十里深山至萬里長城與河北省交界。該村是歷史自然生成的古老小村落。明朝時期由韓、蔡兩姓組成起名叫興業(yè)口村,后叫杏葉口。1949年建國后稱為向陽口村。90年代白羊石虎村合并到向陽口村。
村內地域廣闊,總面積為55208畝,其中灌木林54807畝,糧田401畝,林地為3805畝,濕地54807畝,水域面積21平方公里,村落海拔350米。
向陽口村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有山、有河、有湖泊,村南緊靠永定河,珍珠湖上游。湖內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有各種魚蝦,貝類。由于依靠珍珠湖水面開展旅游觀光,提高村民收入。
該村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背靠大將軍山,南臨永定河。對岸為珍珠山莊,順水下游為著名風景區(qū)珍珠湖。景點有杏花村、亞洲第一橋、小三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