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觀音寺明志載:“觀音寺在太平保,去縣西北五十里。凡往來伊魯者無不住宿注目焉”,故名。 |
據(jù)《魯山縣地名考》載,境內有招兵臺山。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地筑臺招兵。取諧音“昭平”雅化命名水庫。 |
據(jù)《魯山地名志》載,明嘉靖前,村西南有古城,名北子店,后因疫病人絕城毀。清初山西洪洞縣移民,在古城背面東北洼地建村,把北子店雅化為背孜店,簡稱背孜,亦稱背孜街。 |
據(jù)《魯山地名考》載,上倉頭、下倉頭兩村(統(tǒng)稱倉頭)呈南北向布局,主村東西兩側皆為小河環(huán)繞,聚落恰處丘陵之頂,站在高山俯視,形似一只舟船,其村位于“船倉”處,房舍散列在船形地帶之南北兩頭,故名倉頭。 |
據(jù)《魯山地名志》載,明初此地有兩村,相距150多米。北邊董姓居住得名董村,南邊周姓建村得名周莊。后隨鄉(xiāng)政府駐地遷移漸稱今名。 |
1969年11月,設張店公社。1987年為張店鄉(xiāng),隸屬五馬區(qū)。1992年,根據(jù)省民政廳《關于同意阜陽地區(qū)(亳州市)撤區(qū)并鄉(xiāng)方案的批復》(民地字【1992】第057號),張店鄉(xiāng)、泥店鄉(xiāng)合并設立張店鄉(xiāng)。 |
據(jù)《魯山地名志》載,明末清初,有集市從漫流村遷至后店村,遂稱新集。后因辛姓人士管理集務易名辛集。 |
據(jù)《魯山地名志》載,始名“四十五里”薛店街,后演變?yōu)轫拮訝I。含義有三說:一說稔軍首領中倆兄弟安營于此,取名昆子營,訛為磙子營。二說稔軍女首領身懷有孕,于此滾鞍下馬安營,隨生一子,取名磙子營。三說泥河河床原在此處,后河床改道,謂之“河滾了”,故軍屯于此,名磙子營。 |
據(jù)《魯山地名志》載,馬姓建樓,得名馬家樓,簡稱馬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