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該村地處鄂河中游張馬村南側(cè),似土塔形,為牧牛好地,故名牛塔。 |
一說該村住著十戶人家,后來隨著人口增多,改為石澗;一說該村地處黃土塬面上,溝梁少,地塊大,村溝西側(cè)溝下有兩股常清水,清澈見底,水從山澗石縫涌出,故名石澗。 |
一說該村建在器河中游北側(cè),石澗溝東側(cè),村前有一山梁,南北為石澗支溝,似龍的鼻子形狀,故名龍鼻;一說很早以前該村落下一條龍,龍起飛后脫下一張皮,故名龍皮,后慢慢演變?yōu)辇埍恰O鄠髟摰厝藗冊诟貢r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龍骨。 |
因該建在冷泉溝下游,南側(cè)支溝即門家溝中間,村前有兩個土堆,高丈余形如門,故名土門。 |
該村地處鄂河下游河谷地帶北岸,河邊打有多眼透河1米以上寬口井,既有自流灌溉,也有寬口井灌,故名寬井。 |
位于縣城西1公里處。因其為北魏泊縣縣城故址,位置又在今縣城之下,故名“下縣”。 |
原名趙家灣。1959年城關(guān)公社集結(jié)300多名社員,提出“愿受一冬苦,造就萬年!钡目谔,在趙家灣山上大搞水土保持,一個冬春治理荒山800多畝,舊貌換新顏,為群眾創(chuàng)造致富條件,時任縣委書記劉清泉將趙家灣改稱幸福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