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晉祠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晉祠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因居晉祠地區(qū),故以晉祠冠名,得名晉祠社區(qū)。
因在晉祠鎮(zhèn)區(qū)域內(nèi),為區(qū)別于晉祠社區(qū),而取名晉祠一社區(qū)。晉祠原為古唐郡(村),明《太原縣志》為晉祠堡,清《太原縣志》為晉祠。據(jù)《史記》稱,周成王姬誦“桐葉封弟”,封其異母弟叔虞于唐地,叔虞子燮父,因唐地境內(nèi)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后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懸甕山下,晉水源頭修建了祠宇,稱唐叔虞祠。
據(jù)記載,在五代十國時期,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在古晉陽城當皇帝時,前往晉祠朝拜圣母,在現(xiàn)在的小站附近歇腳,后來逐漸發(fā)展為驛站,當?shù)厝朔Q“小站驛”。到了明朝時期,晉王府于小站驛南駐扎軍隊,稱作“晉府營”,屬太原九營十八寨之列,后來在此地形成村落,得名小站。
因村內(nèi)有堡子,名王索堡,原來村中以王、索兩姓為多,以姓氏命名,后改為索村。
明《太原縣志》為東苑,清《太原縣志》為東院。東院原是索村的一部分,后因人建院落于田間遂成村落,因其位置在索村之東,故稱東院。
清道光《太原縣志.祀典》:“崇福寺在縣南五里大寺村,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彼履现逅追Q南大寺,又作下大寺。
因村中只有一條南北向的狹長街道,房屋都在一條巷子兩邊,故而得名。
清道光《太原縣志.祀典》:“崇福寺在縣南五里大寺村,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彼卤敝逅追Q北大寺,又作上大寺。
唐貞觀八年(634年)村中建寺及無垢凈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稱華嚴塔。花、華古均作華。寺以塔名,而村以寺而名。
原名石橋,據(jù)村觀音堂碑文:“石橋村曾名劉村、韓村”。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智伯家臣豫讓潛伏石橋下,行刺趙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讓橋。明萬歷《太原府志》:赤橋“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晉水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讓橋,至宋太祖鑿臥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改今名”。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豫讓刺趙襄子未遂,自刎赤橋,豫讓頭沿智伯渠漂流至此,故名。
因村中楊姓氏人居多,故名。
明代因“國家邊費甚大,欲省轉(zhuǎn)運之勞”而興屯田。時太原縣屯田有四處,即東莊屯、小站屯、馬藺屯、馬圈屯,小站屯即此。后演變?yōu)樾≌緺I村。
王郭真武碑文載:(斛律光之父斛律金封為咸陽王)王郭有他的別墅,王郭村西角斛律金墓,亦稱“王墓”,王郭即咸陽王斛律金的城郭。又一說,明末連年荒災,有一王姓富豪懼饑民搶糧,家產(chǎn)難保,便以免租的方法讓佃戶為其建一座城郭,建成后命名為王郭,意為王家的城郭。
因該村張姓人數(shù)較多,區(qū)別于北張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