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西上莊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西上莊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該社區(qū)北有金馬工業(yè)有限公司,選其“金”字,南有鳳臺西街,選其“鳳”字,得名“金鳳”,故稱金鳳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該社區(qū)位于晉城市水泥廠境域,故稱市水泥廠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該社區(qū)在西馬匠村域,故稱西馬匠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最初為呂姓建莊,名為呂莊。呂姓多手藝人,后改名呂匠,為晉城著名的“九頭十八匠”之一。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地名普查時,為與城東呂匠區(qū)分,依照地理位置關(guān)系,故改名為西呂匠村。傳說唐時呂洞賓曾結(jié)廬于村東龍王泉,故以“呂”命名村莊。
村委會駐地村原為玉屏山東麓兩個小村莊,按照地理位置分別叫做西莊和上莊。后因人口不斷增加,兩村逐漸連成一片,取兩村村名首字合稱為西上莊,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
道頭村村東有一條河,名為東河,為白水河上游,傳說有一年從上游沖卷下來一塊巨石,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停了下來。這石頭少棱多圓,好似一尊佛頭。人們興建廟宇,塑佛像,將佛頭安在佛像頸項上。并以佛頭到頭為寓意諧音,取村名為道頭。還有一種說法是,該村位于大道旁,后周時有管理匠人的頭領(lǐng)居住在此,稱道頭村,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
夏匠村初名夏家莊,相傳明朝時閣老省親路過此地,恰逢夏天,遇白水河發(fā)洪水?dāng)r阻閣老一行,于是他便請工匠就地造橋。因延誤了假期,被朝廷梟首。后新君即位,為閣老昭雪,將這里命名為夏家莊,為懷念修橋匠人,故改名夏匠村,村民委員會以駐地村命名。
五門村村名由當(dāng)?shù)厣絼莸匦味。如明萬歷年間《澤州志》說:“五門山:城西十二里余。山峰析列,形若墉,故名。
南畔村,明清之時從掌村分出,因地理位置在五門村南的觀音河南岸,又是從北面的掌村“南搬”出來的,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
核桃窊村四面環(huán)山,坐落于一坡嶺的低凹處。村里本無核桃樹,相傳很久以前,有周村鎮(zhèn)岸村兄弟兩人,在兵荒馬亂的歲月里遇事犯忌,便在一個黑夜逃到此地安家建村,村名就叫做黑逃窊村,后取黑逃諧音,貫名核桃窊,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
因村有小河,在古廟“湯王館”后,村莊很小,為區(qū)別于城北東、西、中三后河,故稱小后河。村民委員會以所在村命名。
馮匠村初名馮家莊,由馮姓人建莊,馮姓為打造兵器的匠人,是古澤州著名的“九頭十八匠”之一。又傳說宋太祖自中原北上親征,宋軍獲勝凱旋,在此地“封官拜將“,故名封將,后演變?yōu)椤瘪T匠“。
北巖村原名北崖村,因五門山口下泄的觀音河水流經(jīng)此地,村莊建在河谷北岸的崖臺高處,得名北崖村。后因地下埋藏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品質(zhì)硬比石巖,改叫北巖村。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
苗匠村最初由苗氏修建,古稱苗莊里。苗氏出名醫(yī),多經(jīng)商,開有染坊,工藝較好,故稱苗匠。苗匠在晉城地區(qū)著名的“九頭十八匠”中為首匠,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故稱苗匠村村民委員會。
所處村莊初為郜姓人家建,名為郜莊。郜氏人家多手藝人,后改名為郜匠村,是晉城“九頭十八匠”中的一匠,村委會以駐地村命名,故稱郜匠村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