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霓嶼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霓嶼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因村口港灣形似布袋,三面環(huán)山、村居深谷,稱布袋岙,村以港灣而得名,故名布袋岙。
因上社與下社村兩村地形呈三條山壟形狀,故合稱“三條壟”。1956年“三條壟”成立高級社時,因其地處上首,群眾習慣稱“上社”。
因與上社村兩村地形呈三條山壟形狀,故合稱“三條壟”。1956年三條壟成立高級社時,因其地處下首,群眾習慣稱“下社”,村以駐地而得名。
在解放以前,岙口是海賊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俗稱“賊子岙”,“賊子岙”和“石子岙”在溫州方言是諧音。
原名官財岙村,其名稱與官材諧音,忌諱,后來改為同興村,表示希望全村能共同富裕和興財發(fā)達。
正岙村以駐地最大自然村正岙命名。又因村口海灣正對甌江口,故名正岙。
相最早一批居民從福建“西爐”村遷徙而來,由于“爐”的閩南音與“郎”的普通話讀音相近,所以人們把新地方叫做西郎岙,居住在西郎上面的地方就叫做“上郎”,居住在下面的地方叫“下郎”。以駐地下郎得名。后來人丁興旺,村落擴大,遂按居住地段起名上郎、下郎、下郎灘頭和郎背。
相早年村邊有密林,山函處常有密林,常有鹿出沒,故稱鹿函,后方言諧音衍生為今名。上郎等自然村與下郎等自然村緊密相連,地形是一山洼地,溫州話就叫“等”,才叫“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