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處于鎮(zhèn)政府駐地東,得名東街。 |
因處于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得名西街。 |
明代,最早一姓陳人家逃荒至此,因種的白菜做好香味特濃,遠(yuǎn)近聞名,故起名菜園。后張姓遷此,又得名張菜園。 |
明洪武三年(1370),張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遷居亳州大奈集西南許張莊。清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彤帥眾遷居此地建一高樓,故得名張樓。 |
明洪武三年(1370),劉氏由山西洪洞縣遷至劉大莊定居。明洪武三十年(1397),十三世軍世又遷此建樓一座,得名劉樓。 |
明代,彭氏先祖最先遷此建村定居,故以姓氏命村名為彭莊,后大富,建樓一座,更村名為彭樓。 |
清代,顧氏先祖在此建村建樓,取名顧樓。 |
明崇禎年間,湯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lái)定居,命名為湯樓。 |
相唐代高僧鑒真和尚在此研究法華經(jīng)的地方,后東渡日本傳經(jīng),此處取名法華寺。 |
明代,王氏先祖率一支小族遷此建村定居,因當(dāng)時(shí)人數(shù)較少,故稱村名為小王莊。 |
清乾隆三年(1738),張氏先祖從虞城縣南張三樓搬遷此處定居。后張氏興旺,遂命名為張集。 |
明代末年,歸德大將軍周半城,與闖軍對(duì)戰(zhàn)激怒闖軍,因此在其進(jìn)入京城后復(fù)還歸德追殺周氏,周氏四處逃難在其定居建立村莊,命名周莊。 |
明代,趙氏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起初人數(shù)最多,以東頭港子上安家,取名趙樓。 |
相從前一戶姓郭的人家,名為郭良,故取村名為郭良莊,久而久之,被誤寫成了郭梁莊。 |
明洪武三年(1370),張氏遷至馬牧集東南三官?gòu)R,后世遷居于此建一平脊土樓,取名張平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