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山西省深入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晉政發(fā)〔2021〕20號)精神,按照《山西省衛(wèi)生城鎮(zhèn)評審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經各縣申報、各市愛衛(wèi)辦評估推薦,省愛衛(wèi)會決定命名以下351個鄉(xiāng)鎮(zhèn)、5396個村為2023-2025年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省衛(wèi)生村。 |
明《太原縣志》為東苑,清《太原縣志》為東院。東院原是索村的一部分,后因人建院落于田間遂成村落,因其位置在索村之東,故稱東院。明《太原縣志》為東苑,清《太原縣志》為東院。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屬太原第二專署(新莊)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1年屬太原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6年建“工農”高級社(同新莊),1957年屬大郊區(qū),1960年屬晉祠……。 |
明代因“國家邊費甚大,欲省轉運之勞”而興屯田。時太原縣屯田有四處,即東莊屯、小站屯、馬藺屯、馬圈屯,小站屯即此。后演變?yōu)樾≌緺I村。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隸屬于小站營行政村,1951年屬太原市第六區(qū),1954年劃入花塔鄉(xiāng),1956年并入晉源鎮(zhèn),同小站營建“照明”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58年為晉祠公社下屬大隊,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一個生產大隊……。 |
原名西莊,因汾河改道后,為耕作方便,由場、院漸成村落,故名。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隸屬于南張村行政村,1951年屬太原市第六區(qū)。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6年同張村建“工農”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58年為晉祠公社下屬大隊。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一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晉祠人民公社設立晉祠鎮(zhèn),改制為新莊村村民委員會,1997年設晉源區(qū),……。 |
清道光《太原縣志》稱野場。為明代東莊高家佃戶定居而形成的村落。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隸屬于王郭行政村,1951年屬太原市第六區(qū),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6年建“正大”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58年為晉祠公社下屬大隊。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一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晉祠人民公社設立晉祠鎮(zhèn),改制為野莊村村民委員會,1997年設晉源區(qū),野莊村……。 |
處晉祠之東南而得名。明《太原縣志》為東莊堡,清《太原縣志》為東莊水堡(四周環(huán)水)。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設行政村(轄萬花堡,篙荒,三家村)1951年屬太原第六區(qū),1953年劃入東莊營鄉(xiāng),1954年并入晉祠鎮(zhèn),1956年建“光明”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58年為晉祠鎮(zhèn)公社下屬大隊。1970年4月,劃歸南郊區(qū),設晉祠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晉祠人民公社設立晉祠……。 |
唐貞觀八年(634年)村中建寺及無垢凈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稱華嚴塔。花、華古均作華。寺以塔名,而村以寺而名。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屬太原第二專署,1951年4月,屬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7月,第六區(qū)改制為晉源區(qū)。1957年3月,撤銷晉源區(qū)成立郊區(qū)。1960年6月,取消郊區(qū)級建制,建立市直轄的9個大公社,設立晉祠農村人民公社,轄花塔生產大隊,1970年屬南……。 |
明代太原縣東莊人高汝行任浙江按察使副使,在此處建有花園,奇花異草,萬花竟開,形成村落而名。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屬太原第二專署(東莊)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1年屬太原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6年建“光明”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60年屬晉祠農村人民公社下轄的生產大隊。1961年屬晉源區(qū),1963年屬郊區(qū),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 |
三家的是三個姓氏。白、程、李3個姓氏自明初遷來,形成村落,故名。明、清《太原縣志》均為三家村,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隸屬于東莊外政村,1951年屬太原市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6年建“五四”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58年為晉祠公社下屬大隊。,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一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晉祠人民公社設立晉祠鎮(zhèn),……。 |
晉祠鎮(zhèn)東莊營村位于太原市西南,距晉源新城1.5公里,距晉祠旅游景區(qū)1.3公里,東臨濱河西路,西靠307國道,北抵迎賓大街。全村415戶,共1360余人,黨員33名,村民代表21名。耕地面積1800余畝,土地資源相當豐富。村委籌資22萬元建成占地面積200平米的村級活動場所,屬市級村集體建設項目。東莊營村自1992年開始了大棚蔬菜的種植,經歷時間長,種植經驗豐富,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目……。 |
原名石橋,據(jù)村觀音堂碑文:“石橋村曾名劉村、韓村”。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智伯家臣豫讓潛伏石橋下,行刺趙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讓橋。明萬歷《太原府志》:赤橋“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晉水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讓橋,至宋太祖鑿臥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改今名”。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屬太原第二專署(王郭)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1年屬太原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花塔鄉(xiāng),……。 |
據(jù)記載,在五代十國時期,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在古晉陽城當皇帝時,前往晉祠朝拜圣母,在現(xiàn)在的小站附近歇腳,后來逐漸發(fā)展為驛站,當?shù)厝朔Q“小站驛”。到了明朝時期,晉王府于小站驛南駐扎軍隊,稱作“晉府營”,屬太原九營十八寨之列,后來在此地形成村落,得名小站。1954年~1956年年成立豐產社,1957年~1958年成立照明社,60年代更名大治區(qū)第八生產大隊,1961年成立旭東大隊,1968年成立小站大隊,……。 |
因村中只有一條南北向的狹長街道,房屋都在一條巷子兩邊,故而得名。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區(qū),1949年隸屬于北大寺行政村,1951年屬太原市第六區(qū)。1954年劃入晉祠鎮(zhèn),1956年同南大寺建“躍進”高級社。1957年屬大郊區(qū),1960年,為晉源公社的下屬大隊,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一個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晉祠人民公社設立晉祠鎮(zhèn),改制為長巷村村民委員會,1997年……。 |
清道光《太原縣志.祀典》:“崇福寺在縣南五里大寺村,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彼履现逅追Q南大寺,又作下大寺。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屬太原第二專署(王郭)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1年屬太原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7年屬大郊區(qū),1960年屬晉祠農村人民公社下轄的生產大隊。1961年屬晉源區(qū),1963年屬郊區(qū),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 |
清道光《太原縣志.祀典》:“崇福寺在縣南五里大寺村,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寺北之村俗稱北大寺,又作上大寺。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屬太原第二專署(王郭)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1年屬太原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王郭鄉(xiāng),1957年屬大郊區(qū),1960年屬晉祠農村人民公社下轄的生產大隊。1961年屬晉源區(qū),1963年屬郊區(qū),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 |
因村內有堡子,名王索堡,原來村中以王、索兩姓為多,以姓氏命名,后改為索村。解放前屬太原縣四區(qū),1948年解放后屬晉源縣,1949年設行政村(轄東院,小溝子)。1951年屬太原市第六區(qū)下轄的一個自然村。1954年劃入晉祠鎮(zhèn)。1956年建“先鋒”高級社(同東院),1957年屬大郊區(qū),1960年屬晉祠農村人民公社下轄的生產大隊。1961年屬晉源區(qū),1963年屬郊區(qū),1970年屬南郊區(qū)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