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遼寧省 > 沈陽市

遼寧省沈陽市歷史沿革

[移動版]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后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科學研究證實,11萬年前,沈陽地區(qū)就有人類活動。

七千多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nóng)耕漁獵,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新樂文化。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秦開率軍驅(qū)逐東胡,在此地筑候城(候,是斥候的候,為瞭望之意)。

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隸燕遼東郡襄平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望平縣。

兩漢時期,已有史書稱之為“候城”,隸屬漢遼東郡望平縣,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說明“候城”在西漢時期已經(jīng)規(guī)模頗大。

三國時期,遼寧地區(qū)公孫度設置有平州,州下設有遼東郡、昌黎郡、玄菟郡、遼西郡、樂浪郡、帶方郡等,郡下置縣,沈陽屬于玄菟郡治所。

高句麗時期,屬于遼東城。

唐代時期,屬于安東都護府“沈州”。

五代時期,耶律阿保機大規(guī)模移漢人到此,修筑土城,生產(chǎn)隨之發(fā)展,屬沈州。

金朝時期,完顏阿骨打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元朝元貞二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

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xiàn)于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稱“沈陽路”為“沈陽中衛(wèi)”。

明天啟元年(1621年),清軍攻占沈陽。

明天啟五年(1625年),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wèi),并在沈陽內(nèi)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

明天啟七年(1627年),皇太極大規(guī)模擴建沈陽城,在沈陽修建盛京八門。

明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

明崇禎九年(1636年),蒙古歸順后金,用白駱駝馱著蒙古圣物——嗎哈噶喇金佛、傳國玉璽來沈陽。

皇太極敕建蓮花凈土實勝寺,因其是清皇室家廟,因此又稱皇寺。

滿、蒙、漢三族共呈勸進表,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大清。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皇太極敕令,以沈陽古城為中心,修建東、西、南、北四塔四寺,意讓四塔四寺護佑人民,確保“奉國安民,五福斯來”。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后,盛京(今沈陽)為陪都。

順治元年(1644年)開始,清朝實行移民獎勵政策,撥內(nèi)地各省人民來此開墾。

此后,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的人,源源不斷來到這里安家屯墾,東北地區(qū)的絕大部分村屯都是順治元年以后建立的。

順治八年(1651年),清廷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guī)定“凡移住之農(nóng)民,每月供給食糧一斗,每坰墾地給種子六升,墾民每百人貸與耕牛二十頭,其中食糧、種子于秋收后,如數(shù)歸償”“凡招來新民,歸部遣官偕同縣官,城中每丁給地基二繩,約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給地五繩(二十五畝),永為民業(yè)”。

順治十四年(1657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盛京城(今沈陽)設奉天府,沈陽又名“奉天”。

清朝時期,全國只有在北京設順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并稱,可見規(guī)格之高。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政府規(guī)定“還依開墾面積之多寡,決定地方官的升遷,或賜匾額,高懸門第,以示褒獎”。

政策十分優(yōu)惠,許多地方整村屯遷來,有的地方官率領而來,推動了屯墾,這就是著中的順治年間撥民事件,沈陽地區(qū)許多人的祖先都是順治年間撥民而來的。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頒布了《遼東招民令》,規(guī)定“遼東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試,俱以知縣錄用”。

雍正四年(1727年),隨著移民不斷增加,清政府在吉林烏拉城設立永吉州(今吉林省吉林市),在寧古塔城(今黑龍江寧安)設立泰寧縣,在伯都訥(今內(nèi)蒙、吉林和黑龍江交界的松原市寧江區(qū))境內(nèi)設立長寧縣,皆歸奉天府(今沈陽)管理。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陽成為張作霖統(tǒng)治的首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奉天府改為沈陽縣,隸屬奉天省南路道。

[121-122]民國十二年(1923年),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xiàn)市的建制。

民國十六年(1927年),漢口八七會議后,黨中央為了統(tǒng)一對東北黨組織的領導,決定派陳為人組建中共滿洲省委。

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臨委在沈陽召開了東北地區(qū)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中共滿洲省臨委改為中共滿洲省委。

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羅登賢等先后擔任省委書記。

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改“奉天市”為“沈陽市”。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并侵占沈陽,中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偽又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之后建立偽滿洲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東北光復,“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沈陽特別市政府成立,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將市內(nèi)實際劃定的22個區(qū)合并為8個區(qū),沈陽縣歸沈陽市轄。

1949年5月,沈陽特別市政府改為沈陽市人民政府,隸屬東北人民政府領導。

1953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

1994年,沈陽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2024年5月24日,國家數(shù)據(jù)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烈宏在第七屆數(shù)字中國峰會主論壇上發(fā)布了承擔數(shù)據(jù)標注基地建設任務的城市名單,其中包括遼寧省沈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