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勝村】建制村,位于鎮(zhèn)政府南6.5千米處,其地勢為周圍起伏不大的緩坡地。轄6個自然屯。區(qū)域面積12.2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303畝。
〔興勝〕自然屯,曾用名馬圈子,村駐地,位于鎮(zhèn)政府南6.5千米處。地勢東為崗地,西北為平地,南為洼地,中有溝。清朝嘉慶年間這里就有蒙古族人居住,蒙古游牧民族在此放牧、由于馬匹太多,夜間為防止馬匹走失以及野獸的侵?jǐn)_,在此地用土坯建了個大馬圈,時間長了,人們就習(xí)慣叫這里馬圈子。后來從山東及河北陸續(xù)有劉姓、車姓、王姓等遷到此地,人口逐漸增多。解放后,這里叫馬圈子大隊,1984年,取消生產(chǎn)大隊改設(shè)村,人們嫌馬圈子其名不雅,申請改為興勝村,意為興旺、勝利之意。
區(qū)域面積2.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103畝。
〔一棵樹〕自然屯,位于村西北1.5千米處,地勢北部東部為緩平地,南西低平。在清同治年間,有宋姓、王姓從山東省高唐縣宋家莊遷于此開荒占草,爾后清光緒年間又有于姓、劉姓遷此居住。因屯中有棵大榆樹很神奇,非常粗大,要好幾個人才能合抱起來,一砍會流出紅色像血一樣的液體,故取名一棵樹。區(qū)域面積1.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600畝。
〔魏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3.2千米處,其地勢北部為緩坡地,南為低平,東為緩坡,西為河流,常年流水。清光緒六年,有魏姓從山東省濱州府魏家莊遷來,在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而得名。區(qū)域面積2.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850畝。
〔姜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處,地勢后高,為崗地,前低平,東西為緩平地。清同治年間有姜姓的在此地搭建窩棚,用來招佃放荒之用,首占此地,故而稱之為姜家窩堡。后有李姓、趙姓、高姓從山東遷于此。區(qū)域面積1.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990畝。
〔戚家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南1.5千米處,地勢西部為緩坡地,東南北為低平地。清同治末年1874年有戚姓從直隸天津府鹽山縣戚家莊遷此開荒占草,搭建窩堡,故而得名。而后與另戶戚姓認(rèn)為一家子,由開原大榆屯赴奔而來,從此戚氏家族發(fā)展甚旺,成為大戶,至今仍以戚姓為主。區(qū)域面積2.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260畝。
〔新城堡窩堡〕自然屯,位于村東南2.5千米處,其地勢西高東低,南臨康平臥龍湖,北為高緩平地。清光緒年間由河南新城縣新城莊孫姓、李姓來此開荒耕種,在此搭建窩堡,因懷念老家,故把此地取名新城窩堡。后有趙姓遷入,人口逐漸增加。區(qū)域面積1.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