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殷商時期為孤竹國領(lǐng)地;西周時期屬幽州。
春秋時期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山戎地區(qū)。
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領(lǐng)地。
秦代為遼西郡。
西漢初為匈奴右賢之地,后屬烏桓地。
東漢時期,屬鮮卑地。
三國時期隸屬幽州昌黎郡。
西晉時期,境內(nèi)先屬鮮卑宇文氏,后屬慕容氏。
東晉時期,境內(nèi)先后為前燕、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龍城縣。
南北朝時期,屬北魏領(lǐng)地。
隋代屬遼西郡柳城縣。
唐初屬營州總管府柳城縣,武德七年(624)屬營州都督府管轄。
遼初屬中京道霸州。
會同三年(940)為白川州轄。
天祿四年(950)改白川州為川州。
統(tǒng)和八年(990),設(shè)弘理縣。
統(tǒng)和十一年(993),設(shè)宜民縣。
金代,初為北京路川州,轄宜民縣、咸康縣。
天眷二年(1138)川州屬直隸州懿州。
大定六年(1166)改川州為宜民縣,承安三年(1198)再立川州,轄宜民縣、徽川縣。
泰和四年(1204)屬興中府宜民縣。
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川州,后改為大寧路川州。
明初屬遼陽行省川州。
洪武二十年(1387)屬左屯衛(wèi)。
后金天聰三年(1629)元世祖20代孫鄂木布楚琥爾由原住牧地滿套兒(今河北豐寧)遷徙巴彥和碩(今下府),為吐默特右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設(shè)卓索圖盟,轄喀喇沁三部與吐默特二部。
乾隆三年(1738)實行“蒙漢分治”,設(shè)承德府塔子溝廳管理吐默特右翼旗旗地上的漢民。
乾隆三十九年(1774)屬三座塔廳。
乾隆四十三年(1778)撤三座塔廳建朝陽縣。
乾隆五十三年(1788)大凌河水泛濫,吐默特右翼旗王府被淹,遷至黑城子。
光緒三十年(1904)升朝陽縣為朝陽府。
1914年取消清朝舊制,朝陽撤府改朝陽縣。
1933年2月,日本軍隊占領(lǐng)朝陽縣。
1940年,偽滿洲國“撤縣建旗”,實行“蒙漢合治”,從朝陽縣劃出北部6個區(qū)為吐默特中旗。
以朝陽縣南部6區(qū)建吐默特右旗,隸屬錦州省。
1945年9月,中國共產(chǎn)黨、八路軍進(jìn)駐北票煤城(吐默特中旗)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北票縣委、縣政府。
1946年1月國民黨軍隊進(jìn)占北票城,北票歸朝陽縣。
1947年12月30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北票城。
1946年4月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北票縣政府,駐地黑城子,轄北票北部地區(qū)。
同時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朝北縣政府,駐地金廠溝梁,轄北票西部地區(qū)及朝陽縣部分地區(qū)。
1946年11月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北(票)阜(新)義(縣)辦事處,轄北票牤牛河一帶及阜新、義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
1947年1月,建立民族自治的吐默特中旗政府。
1947年6月,中國共產(chǎn)黨將朝北縣、北票縣合并為北票縣,駐地十八奤,隸屬熱河省熱遼專署。
1948年4月,將中國共產(chǎn)黨北票縣、吐默特中旗合并為北票縣•吐默特中旗聯(lián)合政府,隸屬遼西省。
1949年5月改北票縣•吐默特中旗聯(lián)合政府為北票縣人民政府,駐地由五間房遷至南山,隸屬熱河省。
1955年7月熱河省撤銷,北票縣劃歸遼寧省錦州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遼寧省政府將于喇嘛寺、化石戈營子兩個公社劃歸阜新縣。
1959年2月,北票縣劃歸遼寧省朝陽市。
1985年4月5日撤北票縣,成立北票市(縣級市)隸屬于遼寧省朝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