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堂位于阜平縣城南10公里的蒼山村西側,8處石窟建在崖壁上,總稱為“石佛堂”。舊志記載:蒼山西側叫石佛山,巨石如佛,高入云端。清朝舉人張尊三賦道:
九日登高涉岫巔,同人極目快流連。
崎嶇鳥道空中鑿,層迭仙梯峭壁懸。
風送鐘聲紅葉寺,雞啼夜色白云天。
嵯峨萬嶂環(huán)仙洞,石佛尊嚴鎖翠煙。
石佛堂為唐代所建,現(xiàn)存窟中石刻及泥塑均是明清遺物。8個石窟雖然大小不一、但結構大致相同,從南到北依次為“千佛堂“石佛堂”、“觀音堂”、“十二菩提堂”、“三教堂”、“五龍圣母堂”、“全神堂”、“羅漢堂”等。窟內有浮雕、石像、壁畫、泥塑及碑刻等。壁畫內容以神仙佛教為主,石刻以浮雕造像為主,精工制造,人物栩栩如生?邇群脱卤谄律嫌惺2塊,明代清代各一塊,立于第5窟之內和第3窟門外。西側第4窟前建有石塔一座,塔身4層,通高4米,中層為園柱形,中間設一佛龕,里面供奉泥塑一尊。全塔外形莊重秀麗,形似酒壇。佛堂后面最高處有空地一塊,約300平方米。此處原有“紅葉寺”一座,有房數(shù)間,現(xiàn)已恢復重修。清康熙年間,有道士丁合成、張合德在此居住,力耕而食。道士預鑿一園形石洞,內放巨罌一個。洞門設機關,進則不可復出。一百余年后,丁道士坐化,其徒將他安放在石洞巨罌之內,洞檐又以短廈護之,世世有徒祠守,至今此物雖遭破壞,但整體尚存,游人頗感新奇。
石佛堂山畔南側,有一道石趴小梯,膽壯者可由此爬上峰巔。立足山巔,四處山野盡收眼底。自峰巔北挪數(shù)步,有一道寬約一丈,深約5丈的大石漕,不論氣候多旱,漕底清泉總是汩汩不斷,人稱“圣水槽”。大旱之年,常有人來取“圣水”求雨。這里的自然景觀有“臥虎石”、“一線天”、“懸空樹”、“上天梯”、“飛來石”、“風動石”、“八戒探!钡。整個石佛堂景區(qū)處在500畝原始次森林之中,其中楓、松、柏、橡、山杏、山桃、山石榴、榮花等喬灌木達80余種,草達50余種,春、夏、秋三季繁花不斷,晚秋層林盡染,五彩繽紛,把這一道教圣地映襯成一個奇獨的世界,人至而流連忘返。幾百年來,石佛堂多次遭盜毀壞與重修,1982年7月列河北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曾投資500多萬元對石佛堂的石塔石窟和山路進行修建,成為人民游山觀景的一個好去處。同時,在這里還可以聽到許多優(yōu)美的故事傳說:
(一)
相傳石佛堂的8個石窟和一汪清泉都出自楊二郎之手。一天楊二郎和妹妹三圣母足踏祥云,遨游太空,見這里地靈山秀,風光優(yōu)美,兄妹二人便收住云頭降落下來,坐在樹蔭下青石板上歇息。倏然之間妹妹覺得口干舌燥,四顧無水,不禁喟然嘆息道:“山是好山,可惜就是無水。”楊二郎聽罷妹妹的話,微微一笑說:“水是有,就是你看不見!泵妹糜X得哥哥在戲弄自己,不服氣地問道:“水在哪里?”楊二郎用手一指腳下的巒峰說:“就在這兒!比ツ赴炎煲黄舱f:“你如果真正的讓這青石板上流出水來,請受妹妹個萬福!薄罢f話算話?”“決無戲言!”兄妹二人打,-擊掌。楊二郎托起三尖兩刃刀大喝一聲,用盡平生力氣,猛地刺入青石板,然后又吹了三口氣,將刀撥出,一條銀蛇順著刀子孔來回鉆了三鉆,清洌的泉水便從青石板上冒了出來。
三圣母看到哥哥果然法力無邊,十分高興。心想,如果再在這里雕刻一些洞穴,豈不是傳道演教的好場所?但又怕哥哥推諉,便用激將法說:“能不能一夜之間打十二個洞?你若能成,我能在一夜之間做十二雙繡花鞋”。心高氣傲的楊二郎經(jīng)妹妹這么一“將”,渾身來了勁,二人再次擊掌為誓。當時正是日落黃昏,二人立即動手。心靈手巧的三圣母把十二雙繡花鞋做好才子夜時分,再看楊二郎才打了八個山洞,已累得汗流浹背,精疲力盡。她怕哥哥累壞,便拍拍簸箕學了幾聲雞叫。楊二郎懷著惋惜和慚愧的心情結束了未完的工程。兄妹二人繼續(xù)南行,二郎在石佛堂鄰村石湖村留下一個一尺多長,四寸多寬的大腳印;在阜平與淶源兩縣交界處,肩上擔子滑落下來把山戳成了個窟窿,山名為窟窿山;在阜平縣與靈壽縣交界處,擔子把山豁開,成為豁豁兒山;站在石佛堂看得清清楚楚。妹妹把石碴裝入鞋內倒在了阜平與曲陽縣交界處,成為曲陽縣的漫石道。從此,這石佛堂便成了道家的教場。
(二)
傳說,石佛堂有位姓張的道士,人稱張道,幾經(jīng)-,道行很深,出入石佛堂騎的是一只斑斕猛虎。一天,張道來縣城化緣,被一家大財主的浮浪子弟袁蓀請回家,又是請茶,又是吃飯,隨后又拿出二百兩雪花銀塞給張道做布施。張道嚼著袁家的飯菜,吃得津津有味,袁蓀卻乘機把張道的道士帽子塞進妻子的被子底下。此后,袁蓀到處張揚妻子與道士通0,好達到滅妻再娶的目的。袁蓀的妻子剛烈善良,見袁蓀如此無恥,便一刀抹了自己的脖子。這件事張道看得清清楚楚,心里也明明白白。他原想站出來揭穿袁蓀的鬼把戲。但一看二百兩白花花的銀子,就一言未發(fā),結果一舉丟了多年-的道行。這天,張道揣著袁家的銀子,從后門走到城郊。剛要招呼南山上的斑斕虎接他回去,老虎便撲上前來咬斷了張道的喉嚨。從此以后,石佛堂里再也見不到張道了。不過,當?shù)刂两襁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要德行高,不要學張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