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
它是休寧縣城的標志性建筑。至正年間的鐘鼓樓,史稱當時的休寧縣尹唐棣集富戶14人集資重修鐘鼓樓,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時鐘鼓樓為兩層樓閣建筑。明崇禎十四年(1641)毀于火,知縣朱統(tǒng)鈺重建,改為三層樓閣。清順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龍重修,拆去頂層,復改為兩層,下層壘以5米高的石臺基,正中砌有拱式圓門洞,以為人行通道,其后側砌有登樓石階,樓前懸有“休寧縣”三字直匾,樓前還引水辟地,池上架一石橋,名“三思橋”,明嘉靖年間知縣宋國華改橋為照壁,作為縣衙屏障。據(jù)清道光《休寧縣志》載,鐘鼓樓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歷經兵災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后重建8次。如今,我們看到的鐘鼓樓是經1984年大修、1986年竣工的建筑,如今該樓辟為“狀元博物館”,南北兩側空地將建成“狀元文化廣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