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位于濰城區(qū)城關街道城隍廟街北側。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祝茂、縣丞張杰倡召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縣鄭板橋又倡捐大修,并于廟前添建戲樓一座。廟設正殿、寢宮、兩穿(側)廊、兩廡、過廳等。正殿內有城隍爺泥塑,懸鄭板橋書“惟德是輔”大匾。正殿后是寢宮,有城隍爺木雕像,廂房內塑城隍奶奶臥像。正殿前為過廳和甬道,另有東西兩穿廊及兩廡,兩廡內有傳說中的十殿閻羅王等塑像。院內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禁煙行經(jīng)記》碑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修城隍廟》碑,碑文皆為鄭板橋書。城隍廟門前,東西各有中軍亭(樓),亭外跨街有兩座木牌坊(又稱牌樓),上嵌橫匾,東題“福綏黎庶”,西書“保障金湯”。廟前越街建一廣場,可容數(shù)百人,廣場南端戲樓隔廣場與城隍廟大門南北對峙,戲樓面北朝廟,正中懸掛鄭板橋所書“神之聽之”匾額。1949年前城隍廟兩廡泥塑被毀掉,繼戲樓又毀。后廟內神像全毀,正殿及殿后寢宮尚存。1982年曾對破舊磚墻加以修葺。2008年由文物管理部門籌資對塌陷及破損嚴重的幾處進行了搶救性維修。
其他地區(qū)城隍均為孤身,而這里的城隍卻有妻室,曰“臥奶奶”。傳說清朝末年,有一次城隍出巡(民間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舉辦的大型活動),人們用轎子抬著木雕城隍周游至濰城西南關時,一少女見轎中城隍向她微笑致意,遂大恐臥病,不久身亡。時有人認為這少女是去陰間做了城隍夫人。因此,便在城隍廟內增塑了城隍夫人像,臥于炕上。
1980年,城隍廟被定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城隍廟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來源:濰城區(qū)史志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