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井陘縣西南、娘子關(guān)東約30公里處,有“簸箕城”之稱。位于井陘縣西南、娘子關(guān)東約30公里處。東、南、西三面臨綿河,北依土山,有“簸箕城”之稱。唐代設(shè)天長鎮(zhèn),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移井陘縣治于此。明初,據(jù)載縣城周三里二十步,高三文五。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被河水沖壞,后以石砌南城。隆慶六年(1572年)大雨,雉堞崩毀,改砌石城,并在南門處設(shè)甕城。后多次維修。現(xiàn)除城樓外,保存尚完整。有文廟、城隍廟、顯圣寺、皆山書院等。東門外有清筑東關(guān)大橋跨于綿河。東南角外突出一段,有一門,稱“小南門”,乃為防備湍急水流而設(shè)。
現(xiàn)舊城南城墻保存比較完整,南城墻及甕城城墻全長5203米,南部石砌城墻高度大部分為7~9米,垛墻高14~15米,底寬12米,頂寬525米,全部用毛石砌筑,城門位于南城墻的中央,青磚砌筑,題額完整。城門兩側(cè)各設(shè)兩座馬面,底寬10米,突出墻外4米,高同城墻,馬面頂部中央置石質(zhì)吐水嘴。東城墻及甕城城墻全長419米,殘高6至7米,底寬18米,頂寬5米,墻體結(jié)構(gòu)有石筑和土筑兩種,石筑城墻長2231米,外石內(nèi)土,土墻長1959米,甕城及東門殘破,為清代、民國整修。西城墻與甕城,總長419米,現(xiàn)存殘高6米,底寬18米,頂寬5米,斷面呈梯形,皆用毛石砌筑,局部中斷,城門券頂塌毀;甕城主體不存,僅存甕城南門磚券,券頂鑲青石質(zhì)門匾額,內(nèi)書“鎮(zhèn)武門”。北城墻長400米,高18米,底寬18米,頂寬不等,均為土墻,無門。部分地方坍塌破壞。
井陘舊城選址科學(xué),布局合理,因地制宜,隨山就勢靈活布置城門及城墻設(shè)施,城墻做工精良,堅固耐用,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對古代城池建設(shè)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2013年5月,井陘舊城城墻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長鎮(zhèn):[天長概況]天長鎮(zhèn)地處河北省西南部,與山西陽泉接壤,距井陘縣城15公里,共轄49個行政村,人口4.5萬人,面積102平方公里。天長歷史悠久,名起于漢代,唐設(shè)天長軍,后晉改為天威軍,宋熙寧八年(1075)至公元1958年為縣治之所,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點1處,省級7處,市縣級29處。2006年被河北省命名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現(xiàn)正在申報國…… 天長鎮(zhèn)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