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泰安市 > 泰山區(qū)旅游

紅門宮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紅門宮

紅門宮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宮前建有“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重石坊;宮內(nèi)分東西兩院,東院正殿三問,原為道教殿堂,后曾供奉彌勒佛,俗稱彌勒佛殿,另有過亭和更衣亭各三間;西院正殿三間,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殿南有合云亭,殿右有且止亭。兩院間高閣名曰“飛云閣”,閣下為拱門,登山通道穿行其間。

紅門宮

紅門宮

整個宮內(nèi)冬青滴翠,牡丹艷麗,紅綠掩映,古意盎然;舉首遠望,泰安風光盡收眼底,每日晨曦輝映半山,景色極為壯麗,被稱之為泰山“紅門曉日”勝景。

紅門宮

紅門宮位于岱宗坊北,紅門路北首,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宮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創(chuàng)建時間無考,明清時重修。廟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中由飛云閣相連。東院正殿原祀木雕彌勒佛,1966年毀;東有穿堂式更衣亭,舊時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南有穿堂式過庭。西院為元君廟。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蓮菩薩銅像;西有且止亭,今為泰山風光攝影展室;南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禪房院及東西配房。飛云閣原祀觀音大士,今為賞景臺。

宮前三重石坊形若階梯。前為一天門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撫李樹德重建,兩側(cè)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中有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并聯(lián):“秦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甭(lián)語于1967年被鑿毀。坊西立清嘉慶初年泰安知府金撰書《泰山種柏樹記碑》。后為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建,巡按山東監(jiān)察御史高應芳題聯(lián):“人間靈應無雙境,天下巍巖第一山!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guān)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guān)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xiàn)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墻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并備棺壘石為!,F(xiàn)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jù)碑額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于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

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

宮后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后廟毀,1985年重建。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國年間“合山會記”碑26塊,記載當年朝山進香的盛況,今稱小碑林。

紅門宮是泰山中溪的門戶,呈半封閉凹形空間。再加宮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構(gòu)成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自飛云閣洞北望,林蔭夾道,石級綿延。自古有“紅門曉日”之景。清人趙國麟留詩:“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交通

步行可達

門票

免費

景點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南麓王母池西北


>>拱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