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閆欽萊
高丘寺位于項城市高寺鄉(xiāng)高寺村。當年上冢棋布,留有原始人類遺址;寺廟林立,煙火旺盛于一時;“高丘聳翠”風景秀麗,曾為項城八景之一。而今,人世滄桑,冢毀廟圮,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留下一些傳說史料和文化遺跡了。我在近幾年經(jīng)過搜集查訪,愿將高丘寺歷史風貌再現(xiàn)給讀者。
高丘寺,地處中原豫東,遠古時乃丘形高地,背水(汾河)向陽,俗謂高邱是先民群居的好地方。相傳黃帝八子之一的顓頊,擇居此地,號高陽氏,又傳禹治水有功,擇高邱禮臺慶功,后世詩人曾寫下:“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高”的佳句。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應蹋,號稱東陽才子,應氏家族俱有名,在高邱建了不少墳冢。故又有高陽冢丘之稱。道教乃中國國有的宇敦,興于漢/頃帝時,源于古代巫術,佛教自漢明帝時從印度傳人中國。到南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興建廟宇之風盛行時,兩教都在高邱修建不少寺廟,如距高邱東里許,叫龍虎山建有東岳廟(佛)回龍觀(道)邱西為鳳凰嶺,建有姑姑庵!(道
教)高邱之上建有佛寺,所以又有高邱寺之稱。后人簡稱為高寺。
據(jù)考古專家從高寺采集的古物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其面積頗大,文化層堆積較厚,對研究龍山早中期文化有重要價是以被定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高臣寺原面積28500平方米、高50米,確是一座巍峨高丘。在我幼小的心靈中,高邱寺是個神秘的地方。我家距高邱寺八華里,遙遙望去,高聳人云,廟宇輝煌,云煙繚繞、古柏參天,蒼松勁立,修竹環(huán)抱,儼然是繅緲中的仙境,直逗人心弦,令人向往。稍長隨長輩登上了高丘,頓覺清爽古:人,登高四望,心胸開朗,俯視五下,汾河繞丘回環(huán),石橋下激流湍湍,堤岸楊柳嫩綠欲滴,丘東不遠處有回龍觀和東岳廟,西有姑姑庵,南有應冢累累,真乃風光宜人,引來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卞少高邱寺美景的寫照。明代知縣王景登高遠眺,寫《高丘聳翠》的五律:“野望殊寥闊,迢迢躬紫氣,阜高晴欲雨,山翠詩為云。晚霞浮福山界,秋色對夕照。臨風何所憶,揮灑賦詩文。”說明高寺一帶風景優(yōu)勢,登高遠眺,原野寥闊,風和㈠麗,煙云繚繞,是清新宜人,安靜學習的好場所。每當早晨,晨曦剛露、寺內(nèi)鐘聲嘹亮,響徹云間,音波四方,喚醒千村萬落的人們。清代文人鈕繡曾寫有《題高邱寺》:“上方嗚早鐘,清響松問落,遠度石梁風,隔林醒桂鵲、”高寺晚景恒相當令人補往。李法白先生1944年在高邱寺仟教時,曾寫有《高邱寺晚眺》口暮層臺上,川原一望避,煙收林吐月,溪長水下橋,梵籟塵心凈,荷風溽署消。忘情深座久,利塢一聲簫。”描寫了高邱守夕陽西下,萬籟俱寂,荷風撲面,署氣頓消,望月聽箭,心曠補怡,忘情深座,盡賞高寺風光。邑人張錦芳曾寫有項城八景:高丘《聳翠(七律)》,還寫有高丘寺景,其中有《占寺晴煙》,并有小序云:“橋之西有邱甚高,為應氏墓,此間應冢甚多,獨此為大,上建有佛寺……其(七律詩)云:幾處春陽漠漠連,梵宮風約半林煙。珠簾霧卷朝來雨,畫棟云飛夕照天。落葉低籠紅寺外,斜暈遙射翠微巔。水村山郭明如鏡,望斷江南暮靄邊!鳖}高邱寺的詩詞頗多,可惜寺廢廟毀,題句多隨之堙沒,僅從以上濤人佳句中,足可驗證高邱聳翠,迷人的佳景。雖時過境遷,風彩蕩無,但它為古代文明和項城地區(qū)的風光留下了不可磨滅舵-余韻。
梵宮變雍宮
高邱寺是項城有名的古剎,歷代香火旺盛佛僧眾多,僅香火地川。余畝,每逢廟會,求神拜佛的香客絡繹不絕,寺僧,友人相當可觀。一些不法僧人醉飽游手,無所事事,便為惡鄉(xiāng)里清光緒三年(1887)因寺僧不法,激起民憤,鄉(xiāng)眾共逐之。旋經(jīng)知府李某批準:“改設義塾,永不招僧!彪S在寺內(nèi)設義塾一所名為“勿欺山房!迸e人張瑞禎(張振芳之父)在原香火地一百畝的基礎上又捐地20畝,共120畝,稱為學田,同時進士余蓮萼、舉人夏耀榮等均給予大力支持,聘請郭瑗(舉人)、韓辛齋(增生)在此任教多年,據(jù)夏耀榮序言汜載:事既訖,同志以義熟孤寂,必增以嚴試會課更有起色。顧地鮮力綿事神延師公費外,勢難遍給,乃自備資斧,文生仿大場,童生效院試,童子則課以塾書,各立規(guī)條,認真遵守,總之“勿欺”為之主。斯時也,同人畢至少長咸集,肅衣冠以昭其敬,拜先師以隆其禮,序齒年以明其讓,蓋彬彬然。人文薈萃。從此文入學士會課于此,登賢書捷南宮者數(shù)十人。可以看出當時文人學士在此會課,共同切磋盛況空前,高丘寺真乃學宮樂土。
高丘寺風景秀麗,又很清雅幽靜,確實是個學習的好地方。1944—1945年抗BU十期,項城初中曾遷在高丘寺,當時初中7班,許多知名執(zhí)撲會集此校,校長李友三(北京師大畢業(yè))主任周趾麟(清華大學畢業(yè))李法白(中央大學畢業(yè))周伯驥、邵子厚、張希賢等許多名流學者咸集于此。當時設備條件雖差,但師長教與學均很認真,尤其是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深刻,許多在此上過學的老人回憶當年仍津津樂道。李法白教授在此任教時,為項城初中寫了一首校歌:每天讓學生唱校歌以自勵、歌的內(nèi)容是:“放眼神州一片傷心地,祖國的山河啊,慘淡與破碎,大廈難憑一木支,樹人難籌百年計,記住我們的仇恨,抑著我們的鮮血,忍著我們的酸淚,茹鵲:含血、勿暴勿棄、進德修業(yè),趴垂白勵。這里有汾河回環(huán)、高瓦聳翠、大0風光圖畫里,舞云歌風,海涌刀液,待他年,學業(yè)成就!Х履嵌ㄟh班超……直搗故龍,飲馬扶桑農(nóng)!边@首哥對青年學生激勵,啟發(fā)很大,教師生互勉,朝夕砥礪,寺外”唱著大戲,師生上課不輟。這…時期為項城初中隆盛刑期,學生成才很多。抗戰(zhàn)勝利后縣中搬回了老縣城,寺內(nèi)辦了初小。
解放初期,新高區(qū)政府設在高丘寺上面,區(qū)政府遷移后,仍在寺內(nèi)辦了學皎。1952年改為一區(qū)高寺中心完小。寺臺子上面曾開日班學生400余名,師辦公住宿亦同在其上。當時是高寺——方兒童學習的很好場所。雨后師生在寺臺子上撿了許多石斧、石箭頭、鹿角、骨針等遺物作為歷史教具。1969年高寺設了中學班,中小學發(fā)展到16班,餃址遼到王冢子,高丘便道了浩劫,群眾挖冢土為肥,是以樂隊毀,高丘聳翠麗姿僅成佳話了。
回憶高丘往事樁樁,歷歷在目,俱往久,更絢麗燦爛,未采的高丘有待后來人繪出更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