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民居是指位于福建省閩西山區(qū)連城縣培田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這是一座擁有800年歷是的村落,是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經(jīng)典之作。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體由6座學(xué)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筑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一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建筑用材為木料及磚。培田明清民居建筑群整體布局已具相當水準,宗祠、住屋、寺院、碑坊、街巷、水道、橋梁等村莊建筑之需考量周到,配置得體,壯觀和諧。就各式建筑而言,其建筑功用、外觀構(gòu)造、裝飾色彩,均是上乘之作。
培田村位于連城縣宣和鄉(xiāng),祖先給這個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chǎn):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處書院,一條千米古街,兩座跨街牌坊,四處庵廟道觀,迄今猶存,總面積達到七萬平方米。其建筑之博大,保護之完好,藏品之多,文化底蘊之深,在它被發(fā)現(xiàn)后素為外界所嘆服。
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等為代表,不僅有皇宮式的氣勢,還有徽派建筑的型制、江蘇園林的結(jié)構(gòu)風格。庭院深深卻又齊齊整整,每個天井里有數(shù)量不等的房間,周圍都有可以自由開關(guān)的門通往外面,關(guān)起門來一個院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單元。
大夫第:又稱“繼述堂”,建于1829年,歷時11年才建成。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針對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征,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性地建造了獨具風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即“九廳十八井”。所謂“九廳”是指:門樓廳、下廳、中廳、上廳、樓下廳、樓上廳、樓背廳、左花廳、右花廳共九個正向大廳;十八井指:五進廳共五井,橫屋兩直每邊五井共十井,樓背廳有三井!按蠓虻凇痹谡w的建筑上,還科學(xué)地運用了梁柱式框架結(jié)構(gòu),使得這座大院在經(jīng)歷了十余次4.5~6.9級的地震后,至今仍安然無恙。
衍慶堂:為明代建筑,建筑結(jié)構(gòu)與“大夫第”大體相同,但門外荷塘曲徑,門前石獅威鎮(zhèn)。一對“門當戶對”,喻示著客居異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對宗族延綿的展望和追求。
官廳:原稱“大屋”,因吳氏接待過往-而稱“官廳”。高墻聳立,四周封閉,墻內(nèi)特開寬約三尺水圳,專供婦女洗滌!肮購d”布局獨特,設(shè)計精巧,正廳設(shè)置“泰階”,對不同級別的-有不同的約束和規(guī)定;中廳梁柱間、桎枋間的雕花,全為雙面對稱鏤空雕,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后廳為宗族議事廳,左右花廳則專供主人休閑會友;樓下廳為學(xué)館,樓上廳為藏書閣,曾藏有萬余冊古籍。
以千米古街為界,內(nèi)側(cè)大多是祖祠。祖祠建筑十分重視門廬構(gòu)造,斗拱雕刻,木漆繪畫,都極為富麗堂皇。如繼承北京午門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其工筆彩繪“三娘教子”、“狀元游街”圖,線條明晰,人物栩栩如生,色調(diào)經(jīng)久不褪,稱得上是難得的珍品。
驢行線路
培田同屬于冠豸山風景區(qū),距龍巖市110公里?上戎笼垘r再至連城乘車到朋口再到培田。在文坊下車的話,可等朋口過來的班車或者直接包摩的往宣和直至培田,班車不太準點,建議還是直接包車進去,一般到培田8公里路,摩的5元足夠了。
蓮峰鎮(zhèn):蓮峰鎮(zhèn)建制于宋元符年間(公元1098~1101年),稱蓮峰堡。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建縣時,改為城里,轄祝壽、擢桂、迎恩、崇儒四方。紹興五年筑土城三百丈。六年正廿六年縣令馬周卿改東田石為蓮峰山。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改筑磚城七百七十丈,有大小城門閃座。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城內(nèi)外衢道交錯,有街廿三條,并建有店鋪數(shù)十間,且設(shè)立圩集。民國22年…… 蓮峰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