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縣城北二十里,石婆固村東頭,有一片沙丘,沙丘上有一棵雙臂合抱不住的古酸棗樹,據說,延津古時被稱為酸棗縣就是以此而得名。至今這里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唐太宗時,宮中一位受寵的娘娘得了病,經太醫(yī)診治、病總不見輕、太宗降旨、遍訪天下名醫(yī),病仍不見好轉。為此,許多人被砍了腦袋。朝中軍師徐茂功夜里偶得一夢,夢中見一老翁對他說:”想治娘娘病,需用酸棗山上大棗仁做藥引!碧烀魅氤,徐茂功把此事呈奏,太宗遂派人到延津來取酸棗仁、娘娘吃了酸棗仁做的中成藥,病果然好了。
娘娘病好后,唐王覺得此樹乃天下一奇,就派尉遲敬德到酸棗山修廟和亭閣、感謝神靈。敬德領旨.帶領工匠人馬,來到延津。先修好了東岳廟、又根據樹的形狀、修了一座;隆麗輝黃的亭閣、閣的東北角露出一個粗大的樹枝,人稱“龍頭”據說“當時建閣時,敬德曾把鋼鞭掛在樹枝上、閣頂的兩根大梁是一個和尚化齋得來的紅荊根后經魯班修理、又一夜之間送到此處。
據傳、當時象這樣的酸棗樹共有二十株。其它都長在閣外,慢慢都死了。僅留下一棵。這棵樹上的酸棗,大于平常棘果三四倍,味酸甜,核為雙仁,透明發(fā)亮,看上去活象一對雙胞胎娃娃頭,如果把棗連葉摘下,掛在屋里、無論放多久,果皮也不枯皺。方園百里的窮苦百姓一有病就來燒香上供,取走幾顆酸棗當藥吃、真是果到病除。后來,部分達官顯貴不遠萬里來此朝拜、見無酸棗可取、即命家人刮些樹皮帶回,久而久之,僅存的一株寶樹也被刮死了。明代東岳廟與閣相繼倒塌,而枯樹根側卻另發(fā)新株。當時有姚、高、陳三姓人出資修圍墻以護之。繼而新株亦死,之后為保護樹干,建一座長寬各八尺,高兩丈余的方形0。(酸棗閣)0南向留小門,東西山墻上部各有小窗一孔。閣內棚樓板,樓上北墻中嵌石碣一方,刻“掛鞭處”三字。樓下北墻亦嵌有石碣,鐫明代吏部尚書李戴所撰《古酸棗記》酸棗樹位于閣之正中,宛如怪石壁立,雖屢遭刀砍斧削,胸圍仍有1.92米。唯新株痕跡已不復存矣!
明代詩人越應揚題《酸棗遺蹤》詩一首:“由來斯棗名斯邑,特地參天獨而奇。一自司空垂筆后,孤標千載茂聲馳!痹姷拇笠馐牵貉咏蚬糯a酸棗,故此為邑名。唯獨酸棗閣這里的酸棗樹高參天,非常奇異。大司空曹操與關東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隨盟主袁紹駐酸棗,寫《蒿里行》詞,記述了此段歷史。這個既是植物名又是地名的酸棗,名聞遐邇。酸棗樹干位于閣之正中,宛如怪石壁立,雖屢遭刀砍斧削,胸圍仍有1.92米,唯新株痕跡無存。1966年4月,修葺加固,并劃定保護范圍,樹立標志。據調查,閣前沙崗上原有酸棗林一片,其粗逾檀者有二十余株。所結酸棗呈橢圓形,大于棘實三、四倍,味酸甜,核為雙仁!-”年代酸棗樹被砍伐一空。現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婆固鎮(zhèn):石婆固鎮(zhèn)位于新鄉(xiāng)市東30公里處,距縣城10公里,全鎮(zhèn)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轄40個行政村,10850戶,44520口人,97395畝耕地,屬延津縣優(yōu)質小麥中心產區(qū),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新鄉(xiāng)市速生豐產林生產基地。 近年來,該鎮(zhèn)積極實施“工業(yè)強鄉(xiāng)、五業(yè)富民、鄉(xiāng)美村秀、和諧文明”發(fā)展戰(zhàn)略,黨的建設、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yè)均得到較快發(fā)展! 石婆固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