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池位于土坨峽首的烏江西岸,屬沿河縣思渠鎮(zhèn)。山寨土家民族風(fēng)情濃郁,民風(fēng)純厚。其土家吊腳樓建筑最具特色,是土家人民智慧的體現(xiàn)。
吊腳樓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為長三間,其結(jié)構(gòu)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中間的1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是“人住間”,各以中柱為界分前后兩小間,前小間作火房,有2眼或3眼灶,灶前安有火鋪,火鋪與灶之間是3尺見方的火坑,周圍用3至5寸的青石板圍著,火坑中間架“三腳”,作煮飯、炒菜時(shí)架鼎罐、鍋?zhàn)佑;鹂由厦?人高處,是從樓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臘肉和炕豆腐干等食物。后小間作臥室,臥室為防潮都有地樓板,父母住大里頭(左邊),兒媳住小里頭(右邊)。兄弟分家,兄長住大里頭,小弟住小里頭,父母住堂屋神龕后面的“搶兜房”。不論大小房屋都有天樓,天樓分板樓、條樓兩類。在臥房上面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放各種物件和裝糧食的柜子,也可安排臥房;在火房上面是條樓,用竹條鋪成有間隙的條樓,專放包谷棒子、瓜類,由火房燃火產(chǎn)生的煙可通過間隙順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廂房的吊腳樓,樓后建豬欄、廁所。建吊腳木樓講究亮腳(即柱子要直要長),屋頂上講究飛檐走角。吊腳樓往往為三層,樓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樓堆放糧食、農(nóng)具等,上樓為姑娘樓,是土家姑娘繡花、剪紙、績麻、做鞋、讀書寫字的地方。中樓、上樓外有繞樓的木欄走廊,用來觀景和涼曬衣物等,在收獲季節(jié),常將玉米棒子穿成長串、或?qū)牡乩锍秮淼狞S豆、花生等捆綁扎把吊在走廊上涼曬。為了防止盜賊,房屋四周用石頭、泥土砌成圍墻。正房前面是院壩,院壩外面左側(cè)接圍墻有個(gè)八字朝門,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果樹和風(fēng)景樹。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土家吊腳樓窗花雕刻藝術(shù)是衡量建筑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biāo)志。烏江土坨峽首土家山寨鯉魚池的吊腳樓是土家吊腳樓的典型代表,其窗花運(yùn)用了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xì)膩,內(nèi)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xiàn)農(nóng)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fēng)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fēng)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yōu)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cái)[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