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惠寺,原名郭莽寺,藏語叫“賽科合官巴”,意為“贊波具喜圣教洲”。位于大通縣東峽鄉(xiāng)衙門莊村北側,距縣城橋頭鎮(zhèn)30余華里。據(jù)史記載,廣惠寺創(chuàng)建于清順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端智嘉措,法號稱隆巴端智布。當時名為郭莽寺(郭莽,藏語是“多門”的意思),屬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系統(tǒng)。
據(jù)史記載,廣惠寺創(chuàng)建于清順治七年。建寺者是西藏哲蚌寺-端智嘉措,法號稱隆巴端智布。當時名為郭莽寺(郭莽,藏語是“多門”的意思),屬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倉系統(tǒng)。建寺初,只有顯宗經(jīng)院,康熙初又設密宗院,遂成了顯、密雙備的寺院。當時和塔爾寺、佑寧寺、隆務寺、夏群寺等齊名,并稱青海五大格魯派寺院。敏珠爾呼圖克圖的駐寺,在甘肅、內(nèi)蒙等地頗有影響�?滴跄┠暧�-700余名,經(jīng)堂、僧舍600余間。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碩特部羅布藏丹津附同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反清,寺僧在個別上層-唆使下,援助叛兵,遂“使修行之區(qū),轉(zhuǎn)為藏0之藪”。年底,清將年羹堯、岳鐘琪收復西寧、大通,破廣惠寺,殺廣惠寺法臺卻藏-等大小僧眾700余,毀圣塔,焚燒佛殿、經(jīng)堂。雍正十年(1732)清政府撥銀10萬兩,令其修復,并賜題“廣惠寺”。這樣,一度衰落的廣惠寺又恢復興旺。乾隆年間,敕賜“法海寺”匾額一面。
乾隆四十七年,敕賜“大利進殿”匾額一面。同治五年(1866),又遭到第二次劫難,和卻(朝藏寺、二果隆寺(佑寧寺)均毀于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籌劃重修,重建工程始于光緒初,歷時三年,共費銀57000兩,修筑僧舍500間以及大經(jīng)堂、五層木結構大樓、廂房等。大殿飛檐翹角,丹棟虹梁,回廊畫壁,十分壯麗。僧舍、廂房小巧玲瓏,新穎別致。
民國初年,有僧眾700余人,經(jīng)堂、僧舍600間,附有祁家、龍曲、松番、朱固、班固、多家、洞塔、張家八寺和興馬、向化、新順、歸化、那龍五族,共管轄僧俗群眾6000余。寺內(nèi)設有參尼札倉(顯宗經(jīng)院)、居多巴札倉(密宗上院)、居梅巴札倉(密宗下院)、迪科日札倉(文學、天文學院)、曼巴札倉(醫(yī)學院),有固定-管理的12處“拉浪”、大拉浪由寺主敏珠爾管理,布拉浪由顯靈佛管理。
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惠寺僧眾為保衛(wèi)新生的人民政權,建設新生活曾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受到了黨和政府的表彰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但也未能幸免-的浩劫其所有經(jīng)堂、僧舍拆毀一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輝照耀下,這座松林古剎又有了新的生機。
1995年11月14日上午11時,九世敏珠爾-坐床典禮在廣惠寺大經(jīng)堂舉行。省民委、西寧市政府、市政協(xié)、市委-部、市民宗局、貴南縣民宗局、互助縣民宗局領導及縣幾大班子領導,縣直各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到寺致賀。來自海北、海西、海南、海東部分縣鄉(xiāng)的萬余信民參加了這一佛門盛事慶典活動。
九世敏珠爾-駐寺以來,寺院名聲日趨擴大,香火旺盛,寺院僧眾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1998年7月10日縣直有關部門積極籌措資金6.3萬余元(寺院自籌2.3萬元),在原寺院大門口246米處
修建了兩座寶塔,塔身高為8.9米。一座命名為“菩提塔”為四方型塔;一座命名為“殊勝塔”,為圓型塔。
為增進民族團結,恢復寺院本來歷史面目,在縣文化局、民族宗教事務局的支持下,1999年7月23日籌集4000余元資金重新建樹了清雍正敕賜廣惠寺碑和重建清雍正勒賜廣惠寺碑記。
延伸閱讀: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