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廣元市 > 昭化區(qū)旅游

臨江書院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臨江書院

“臨江書院”在原昭化城內(nèi)西街(現(xiàn)昭化中學),周圍有牛頭、去頭、陰平、石匱諸山環(huán)繞,崇山峻嶺,巍巍峨峨;更有清江、白水,渺然如帶匯入嘉陵一江,山靈水秀,佳氣蔥郁。書院適建于西山之麓,仰望崇山峭壁,俯瞰江水波濤,故其名曰“臨江書院”。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觀察史查檢堂先生過此,觀其山色秀麗,水色漣清,更名“蔥嶺書院”,因地形、山勢,嗣改“鳳山書院”、“龍門書院”。

知縣程余慶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領銀四百余兩,建成倉庫三十余音,因無糧貯,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7年)由知縣吳邦

率本城鄉(xiāng)紳人士提倡捐募,首先帶頭捐銀二百兩,共捐銀一千五百兩。將原倉庫建成內(nèi)堂三間,講堂三間,兩門三間,內(nèi)外書舍共八間,是為書院。

書院由山長(即今校長)主持,山長由知縣聘請有威望的人擔任。再由山長聘請有名望,作風正派(清朝時代作風不好的人不能當教師),道德高尚,知識淵博的貢生或舉人作書院教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聘請金堂貢生何吉擔任訓導,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聘請敘永貢生蒲立德為書院教瑜。

學生免費入書院讀書。學生中有經(jīng)過府考及格的秀才,入書院后專門攻讀《四書五經(jīng)》準備鄉(xiāng)試;也有經(jīng)縣試及格的童子進入學院畢業(yè)的,課程仍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并讀朱熹的《四書集注》等,入學生員以練作文為主,主要以遵循“集注”闡述,不得任意發(fā)揮。文體為“八股”。還要呤詩賦對,積極準備參加科考。書院教育宗旨為:上報皇恩,下立人品,光耀0,志作忠臣。培養(yǎng)為統(tǒng)治階段服務的人才。

據(jù)舊《昭化志》栽;書院經(jīng)費一靠學產(chǎn);二靠捐輸故其簡陋。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署令毛士驥才將書院改為考棚,使學生有考試場地。此書院至今猶存。


>>花石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