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介紹
通惠河自東便門大通橋至通州段20公里,中間設閘5處。第二處原名東籍閘,俗稱二閘,后改稱慶豐閘。位于大北窯東南二閘村,村因閘得名。據此,元大都藉田當在今北京東便門與廠坡村之間,亦即大都城東南,此即元大都先農、先蠶二壇處址。先農、先蠶二壇規(guī)制與社稷二壇相同,只是因建于藉田中,恐妨耕作,故不設圍垣。
自1292年通漕運至民國初年,二閘和三閘間(原名平津閘)一直有船來往,沿岸明清時期為著名風景區(qū)。有“北方秦淮河”之稱。慶豐閘對通惠河蓄水泄洪、通漕運糧曾起過重要作用。
位置:位于北京東便門外朝陽區(qū)廠坡村
河道保留有元代虎皮石河墻及閘門漕。1998年修復慶豐閘遺址,修建漢白玉雕刻拱橋一座,長38米,寬4.4米,高7.8米。拱形結構,欄桿、板柱均采用元代建筑模式。橋西南北兩岸坡上安置重5噸的元代鎮(zhèn)水獸、石刻青龍和泗馬吉祥物。閘區(qū)北岸修建仿元代屋脊式藝術壁畫,壁畫有三部分組成,一為7米長的“慶豐閘遺址”題字;一為《鴻雪因緣圖》中的二閘修契清代古裝畫;一為7米長的墨玉石刻板,上面匯集了自1293年郭守敬主持興建通惠河以來,明清時期修建慶豐閘的歷史。在遺址旁,還有一通仿元的慶豐閘遺址碑,碑身文字記載了通惠河整治工程、慶豐閘遺址保護工程建成的全部歷史。交通信息
乘1路、4路、57路可到。
北京朝陽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