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上水洞。位于會澤縣娜姑鎮(zhèn)樂里村后小尖山山腰。水洞呈南北走向,全長1023.5米。
水洞洞口向南,為打鑿光滑的五面石砌筑,頂部呈拱形。高1.62米、寬1.1米。洞口前建有分水閘。閘寬3.1米、高1.42米、厚0.99米。洞內(nèi)最高處可容成年人直立行走。
水洞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陳啟義、郭開甲、陳仕通(巧家米糧壩人)3人倡議、民眾共同集資而建。初建時,水洞從樂里村直通小尖山后水槽子,工程為引水隧道,主要引以禮河水灌溉娜姑壩子。由于工程艱巨,缺乏科學(xué)技術(shù)指導(dǎo),3人耗盡家資,開鑿未果。清乾隆二年(1737),云南巡撫張允隨在《請定官民疏浚之例》奏折中寫道“東川府之娜姑水洞……皆現(xiàn)在興修,未報竣工之水利也”。此后,娜姑民眾形成十二洞戶、二十四洞戶,一代接一代地繼續(xù)努力開鑿。清乾隆十年(1745),東川府借出庫銀1000兩,給予幫助開鑿隧洞。當?shù)厥咳肃崢s之在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基礎(chǔ)上反復(fù)勘察地形并調(diào)整隧洞進、出口方位,重新修訂設(shè)計方案、矯正誤差,遂加快工程進度,于清嘉慶四年(1799)鑿?fù)āU麄€水利工程前后歷時66年。開鑿后的水洞徹底改變了歷史上會澤縣娜姑壩子缺水干旱,只能耕種包谷、薯類、豆類和蕎子等耐旱作物的局面,使娜姑成了高原水鄉(xiāng)澤沃之地。
原水洞出口使用至1956年,后因以禮河水電建設(shè)公司從水洞出口段34米處移位另建1出水洞口,供施工發(fā)電和農(nóng)田灌溉用水,原洞口即由人工填塞,現(xiàn)僅存分水閘壩。分水閘東西兩側(cè)各立有1方形青石柱。柱高1.3米、寬0.46米。柱上鐫有楹聯(lián)“鑿高山以引源泉,滔滔不絕,俾東阡北陌西疇南畝,上萬頃咸資灌溉;辟擴土而成沃壤,井井有條,故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數(shù)千年水獲豐盈”1副。楹聯(lián)楷書陽刻,內(nèi)容寫實,書法凝練渾厚、氣勢豪邁。
樂里水洞是見證清代東川府會澤縣水利發(fā)展的重要實物,修建時間長、工程艱巨、發(fā)揮農(nóng)田灌溉作用明顯,反映了滇東高原古代先民不懼艱辛改造自然的可貴精神,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011年12月,會澤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