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浩老街地處重慶主城核心區(qū)域——南濱路中段,占地三百余畝,共計十八萬平方米,歷史悠久、上述千年、遺跡眾多,歷史文化街區(qū)由兩百多幢不同時期的建筑組成,其中包含了18棟優(yōu)秀歷史文物建筑,是重慶主城區(qū)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歷史文化老街。開埠文化、抗戰(zhàn)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在這里異彩紛呈,老街更是古巴渝十二景之——“龍門浩月”所在地,無數(shù)文人墨客爭相題詠。
浩本來是指水廣大的意思。但重慶人所說的浩,卻是指江邊被磧石隔開的水域。如果說沱是江灣往往寬闊,那么浩就是一條長長的往往又不寬的水域。龍門浩在南岸長江里,一條數(shù)公里長的磧石從瓦廠灣延伸到野貓溪,中間不知何故又被攔腰截斷,形成一個浩口。浩里水勢平緩,波浪不驚,除特枯水位外,水也較深,適合停船。當涂山上升起明月,倒映在浩中,于是便形成“龍門浩月”的美景,成為古代巴渝八大美景之一。龍門浩正對重慶古城的太安門,太安門本是閉門,上個世紀20年代為打通到南岸的交通,才被拆除。由于太安門正對著龍門浩,人們便叫其為望龍門。于是,正南其北的太安門之名,反而被掩埋到歷史的塵埃中去了。
龍門浩得名于那數(shù)公里長的磧石?菟竟(jié),那磧石俯臥在長江的碧波中,猶如長龍戲水。當年,那石上刻有“龍門”二字,乃宋紹興年間的古跡。江邊有龍門浩,岸上也就有了龍門浩的街名。由于龍門浩有上浩、下浩之分,那街道也就有了上浩街、下浩街之別。舊時因太安門為閉門,出重慶城去南岸,只能走東水門,與東水門相對的是下浩。早在清朝初年,下浩就已經形成街道,從江邊蜿蜒到涂山腳下。清水溪從南山奔騰而下,把下浩街分成左右兩條半邊街,然后注入長江。那時,清水溪的水質特好,有人便在下浩開設粉房,用清水溪的水做粉絲,竟紅極一時。后來,閉門打開,到南岸走望龍門方便得多,上浩也才開始紅火進來?箲(zhàn)開始后,重慶人口猛增,上浩得到擴建,于是有了上、下新街的稱呼。這兩條街后來合在一起,叫做上新街。上新街很快就發(fā)展起來,加上當時的南岸區(qū)政府也駐在此,上新街就成為全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取代了過去相當繁榮的海棠溪和彈子石。
龍門浩老街,是最具山城特色的老街舊巷,上下近50米的落差,感受屬于重慶的“爬坡上坎”,青磚黛瓦、層層疊疊、青石甬道、煙雨騎樓、中西融合的獨特建筑風格和厚重的文化記憶,賦予了每一棟建筑物不同的格調和品味。青山、綠水、古樹、宅院,老街舊巷,漫步龍門浩,穿越在歷史的時空中,聆聽覺林寺的晨鐘暮鼓,眺望長江落日的彩霞紛飛。煙波逐浪千秋事,半江煙雨半江城。
2022年4月,被列入重慶第二批市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擬命名名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