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墓及祖塋坐落于山西省夏縣城北15公里的鳴條岡。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夏縣涑水鄉(xiāng)人,世人都稱之為“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寶元年間的進士,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著有《資治通鑒》、《涑水紀聞》等重要的文獻。
墓園占地近3萬平方米,東倚太岳余脈,西臨同蒲鐵路。司馬光祖族多人都葬于此處,明、清及民國曾多次修葺。陵園的中部是祠堂,左邊是塋地,右邊為余慶禪寺。墓前有石人、石馬、石虎、石豬、石羊等二十多件石雕。墓園的院墻以紅磚壘砌,環(huán)繞在墓的周圍。
祠堂建于金皇統(tǒng)九年(1149年),祠堂的正中原來塑有司馬光像,周圍立碑,今天塑像已毀棄不存。祠堂前有五座碑亭,碑亭內(nèi)保存有司馬光神道碑四塊,俗稱“杏花碑”,原碑為蘇武撰文并書,宋哲宗御篆額,曾沒于土中,后在杏樹下掘出,因此得名,但是已經(jīng)剝蝕的十分厲害,漫漶不清。現(xiàn)碑為金代所刻,明嘉靖間選巨石,依照宋碑的模樣,重刻碑文并建立了碑亭。明碑高7.33米,龜趺、碑首為宋代的原物,碑額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六個大字,中間小字為“元佑戊辰崇慶殿書”,字體蒼勁雄厚。碑樓是磚塔結構,重檐歇山頂,雕梁畫棟,裝飾秀麗。
祠堂的左側(cè)為塋地,塋地內(nèi)有五座大墓,東西向成一軸線,兩側(cè)侍立著十幾對石人、石獸。塋地現(xiàn)在還保存著三塊石碑,其中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諸、熙寧八年(1075年)司馬浩碑的碑文都是司馬光撰寫的。
余慶禪寺是司馬光祖墳的香火院,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司馬光奏請守護祖塋而建的。元豐元年(1078年)敕牒建香火寺余慶禪院,牒文刻石仍保存在寺院的后邊。元豐八年(1085年)敕賜“余慶禪院”額。殿內(nèi)現(xiàn)保存有釋迦、燃燈、彌勒三尊大佛,佛像端莊凝重,塑工細膩,不愧為宋代的佳作之一。佛像的兩側(cè)有二脅侍、二金剛,沿山墻兩側(cè)塑有十六弟子。
1988年1月,司馬光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 司馬光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