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歷史悠久,先秦時期,這里是古濊貊人世代繁衍生息之地。
西漢初期,濊貊建立了中國東北地區(qū)第一個地方民族政權——夫余國(今扶余地方為其屬地)。
勿吉滅夫余后,為勿吉伯咄部居地。
渤海時屬夫余府,遼屬寧江州,金時分屬上京路隆州府利涉縣和會寧府會寧縣。
元朝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明朝曾在此地設置撒叉河衛(wèi),明朝后期,科爾沁蒙古人占據這里。
后金立國后,在此立官軍隊站,稱伯都訥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設副都統(tǒng)衙門,移吉林副都統(tǒng)于此,稱伯都訥副都統(tǒng),駐伯都訥舊城(伯都訥兵站址)。
次年建伯都訥新城(今松原市寧江區(qū)江北市區(qū)中心地帶),徙副都統(tǒng)衙門于此。
雍正四年十二月(1727年1月),添置長寧縣,理民務,隸奉天府尹,副都統(tǒng)衙門專理旗務。
嘉慶十五年(1810年)置伯都訥廳,轄區(qū)為今寧江區(qū)(江北部分)、扶余市、榆樹市。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撤伯都訥廳,更名為新城府,隸西北路道,與榆樹分治,轄區(qū)為今松原市寧江區(qū)(江北部分)和扶余市。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裁副都統(tǒng),結束旗民分治。
1913年,改新城府為新城縣,設公署,長官稱縣知事。
1914年4月,因與外省幾縣重名,遂以此地為古夫余立國之地更名扶余縣,隸吉林省濱江道,改縣公署為縣政府、縣知事為縣長。
1929年,全國取消道級建置,扶余縣直隸于吉林省。
1931年“9·18”事變后,日軍占領吉林省,11月,在扶余縣成立偽“自治指導委員會”,建立偽政權。
1932年3月,偽滿州國成立,7月公布“縣官制”,縣政府改稱縣公署,設縣長和縣“自治指導員”(日本人任)。
1934年,自治指導員改稱縣參事官。
1934年12月,東北劃為10省,扶余仍隸于吉林省。
1945年8月,東北光復,蘇聯紅軍進駐扶余。
11月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后改東北民主聯軍)嫩江縱隊長白支隊進駐扶余。
1946年2月,成立扶余縣政府,隸于西滿局吉江區(qū)行政主任公署,6月改屬嫩江省第四專署。
1947年2月,黑龍江與嫩江兩省合并,扶余縣改屬黑嫩省委四專署,10月,黑嫩兩省分開,屬嫩江省。
1949年4月,經東北政委會決定,劃歸吉林省,5月,縣政府改稱縣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扶余縣仍屬吉林省。
1955年2月,屬吉林省懷德專區(qū)(1956年10月6日,國務院[56]羅字第108號批復,將懷德專員公署改為公主嶺專員公署),12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改稱縣人民公社聯社。
11月,扶余縣歸白城地區(qū)。
1959年4月,恢復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7月,成立縣革命委員會,設主任、副主任。
1980年9月,縣革委會改稱縣人民政府,縣革委會主任、副主任改稱縣長、副縣長。
1987年11月撤縣,變?yōu)榉鲇嗍校ǹh級),仍隸于白城地區(qū)。
1988年6月23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從建立吉林省第二個石油化工城、建立吉林省中西部中心城市的設想出發(fā),決定建立前扶開發(fā)建設辦公室,1991年4月29日,建立前扶經濟開發(fā)管理區(qū),地級建制,隸屬省政府,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扶余市。
1991年4月,在前郭縣和扶余市的基礎上,成立前扶經濟開發(fā)管理區(qū),扶余改隸前扶開發(fā)管理區(qū)。
1992年7月,松原市成立,扶余市改為松原市扶余區(qū),隸屬松原市。
原屬前郭縣的鎮(zhèn)郊鄉(xiāng)(前郭縣鎮(zhèn)郊鄉(xiāng)大部和大里巴鄉(xiāng)兩個村劃歸扶余區(qū)后改稱興原鄉(xiāng)),毛都站鎮(zhèn)和原前郭鎮(zhèn)屬的6個街道,勝利、民主、育才3個街道的23個居民委員會合并為3個街道,劃歸扶余區(qū)轄。
扶余從清初設治以來第一次跨江而治,下轄35個鄉(xiāng)鎮(zhèn)、10個街道、兩個國營農場。
199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重新設立扶余縣。
12月,縣政府移駐三岔河鎮(zhèn),仍隸屬松原市。
下轄26個鄉(xiāng)鎮(zhèn)、1個國營農場和2個灌區(qū)。
2005年撤并鄉(xiāng)鎮(zhèn),2006年社里鄉(xiāng)劃歸松原市,扶余下轄鄉(xiāng)鎮(zhèn)由26個縮減為17個。
2013年1月24日,撤銷扶余縣,設立扶余市,以原扶余縣行政區(qū)域為縣級扶余市的行政區(qū)域。
扶余市由省直轄,松原市代管。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