賚陳祖墓地處鹽城市鹽都區(qū)大岡鎮(zhèn)同興村。原祖墓為土質,高6米,在祖墓的后方有陳氏家祠三間。在文革-期間,土墳被平為平地,陳氏家祠被拆除,建成同興小學。改革開放以后陳氏后裔在原址上恢復陳氏祖墓,現(xiàn)為水泥建筑,占地0.8畝,內置元末大元帥陳大昌雕塑一座,樹木蔥翠。元末大元帥陳大昌葬于此,據(jù)陳氏家譜記載,此墳為元末陳大昌的祖墳。
護隴堤建于乾隆八年(1743),光緒年間修筑加固。1992年秋圩堆加固。東至大岡鎮(zhèn)西,經(jīng)郭猛鎮(zhèn)至龍岡鎮(zhèn),全長10多公里,頂寬4—5米,頂高3.5米—4.5米。位于護隴堤西側有五里塘港河,古今一直發(fā)揮著抗洪排澇的作用。
佳富漢遺址位于大岡鎮(zhèn)北首,步湖路以南,面積4500平方米。大岡鎮(zhèn)佳富村以沙土為主,主要栽有梨樹、桃樹,在2008年文物普查時,地面采集到漢代“五銖錢”,印紋硬陶片、繩紋灰陶片及唐、宋、元的青瓷碎片和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片等。
老宅起初的格局是:中間為穿堂三進,即前堂、中堂、后堂三幢三大間的房子,從南邊正門一直通往后堂的北門,東側有十幾間的東廂房,西側有二十幾間的西廂房,西廂房中間還有一側偏門可直通往外面。整座老宅是朱戶銅環(huán),平門格扇、青瓦雕檐。整座老宅外墻體都用小青磚砌成,室外屋頂由小青瓦和滴水組成,滴水瓦上刻有象征著吉祥和富裕的福、祿、壽、喜、財字樣及動物圖案。因年久失修,現(xiàn)李氏宅僅保存中廳主房一座、廂房四間和西側院墻。
大岡鎮(zhèn)烈士陵園占地4600平方米,整座園內有紀念碑、安息堂、烈士墓以及綠蔭叢林的針葉林。重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于整座陵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聳天的四棵松樹。紀念碑的碑高為14米,碑基占地175平方米,碑的前身刻著“永垂不朽”四個大字,碑的背面刻有“為國捐軀的朱岐山等一百一十七名烈士在革命戰(zhàn)爭中英名不朽、萬古流芳”字樣。
郭氏古宅坐落于原大岡鎮(zhèn)太平橋東,現(xiàn)大岡鎮(zhèn)勝利居委會后垛巷7號。老宅無明確記載始建于何年,據(jù)保存的房契記載:于同治十一年(1872),由原房主郭仁枟賣給同門弟兄郭仁杞名下,距今已有138年的歷史。郭仁杞老宅是具有典型清代建筑風格的民宅,整座宅子面積為108平方米。主屋為三間青磚瓦房。
岡溝堤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1958年春疏浚岡溝河,圩堆加固�?v橫大岡、郭猛、潘黃、龍岡等鄉(xiāng)鎮(zhèn),南至興化轄區(qū),北至新洋港,全長20多公里,頂寬3.4—4米,頂高3.5米—5米,底寬約15米,與岡溝河配套,是抗洪排澇主要設施。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