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湖南省 > 衡陽市 > 石鼓區(qū)

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qū)歷史沿革

[移動版]

今城北區(qū)地域,古為抇越地。

商屬荊楚。

周屬荊州。

春秋屬楚。

西漢屬酃縣縣治設(shè)蒸湘河流處,隸長沙國。

永建三年(128年)治所遷至酃湖東岸。

東漢獻帝(196年)建安六年荊州刺史劉表割酃縣南部東北境、烝陽縣東境置臨烝縣,縣治從酃湖東岸遷回原酃縣治所。

臨烝縣,隸零陵郡。

三國時,始屬蜀,后屬吳。

西晉屬湘東郡酃縣。

東晉酃縣并入臨烝縣,屬湘東郡臨烝縣。

南北朝時代,衡陽地域先后歸宋、齊、梁、陳各朝所有。

屬湘東郡,分別稱臨烝縣、臨烝伯國、侯國和新城縣。

隋并臨烝、新城、重安3縣,始置衡陽縣。

州、縣同治,屬衡州衡陽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衡陽縣置臨蒸(改“臨烝”為“臨蒸”)、新城、重安3縣,隸衡陽郡。

七年(624年),州治從湘江東岸遷至境內(nèi)。

新城縣入臨蒸縣。

屬臨蒸縣。

天寶元年(742年)后,州郡并稱,屬衡州衡陽郡衡陽縣。

五代,屬衡陽縣。

宋,屬荊湖南路衡州衡陽郡衡陽縣。

元,確定行省制度,省下設(shè)路。

屬湖廣行省衡州路衡陽縣。

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分衡陽縣東南復(fù)置新城縣。

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新城縣入衡陽縣。

屬衡州府衡陽縣。

清康熙三年(1664年),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二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改衡州府為定天府,立都建宮境內(nèi)(今衡南縣政府所在地)。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蒸水為界分衡陽縣東南境置清泉縣。

屬衡州府清泉縣。

民國初期,隸衡永郴桂道。

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道制,屬湖南省衡陽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湖南省實行行政督察區(qū)制,屬第五行政督察區(qū),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五月,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析衡陽縣城區(qū)和環(huán)城地域置衡陽市,為省直轄,設(shè)8個分區(qū)。

第三區(qū)為今屬地。

1949年10月8日衡陽解放后,境內(nèi)先后稱第三區(qū)、第二區(qū)。

1955年6月,屬衡陽市。

1980年2月20日經(jīng)湖南省委批準(zhǔn),衡陽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石鼓區(qū)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