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隨州市 > 曾都區(qū)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qū)概況

[移動版]

曾都區(qū)別稱“編鐘之鄉(xiāng)”,具有悠久歷史。該區(qū)位于隨州腹地,是地級隨州市政府駐地,下轄地區(qū)有5鎮(zhèn)、4街、2管委會、1開發(fā)區(qū),面積約1316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約64.43(2009年)。曾都區(qū)氣候條件為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其“擂鼓墩風景區(qū)”為著名景點。

曾都區(qū)位于隨州腹地,屬地級隨州市政府駐地。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zhèn)”,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隨州市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寧西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隨州位于湖北省北部,跨北緯31度過19分至32度26分,東經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105公里,總面積6989平方公里,人口157萬。其中,山地面積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積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灘面積80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61.3%、30%、7.6%、和1.1%。隨州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縣、鐘祥市相連,恰好處于

2011年曾都新貌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的交接地帶,真可謂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沖,扼阻襄漢咽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曾對隨州的地理形勢作了如是描繪:“隨北接黽厄,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為要地;義陽南陽之鎖鑰,隨實司之;其山溪四曾都區(qū)交通圖周,關隘旁列,幾于鳥道羊腸之曾都區(qū)險,洵用武者所必資也。”

早在遠古代中期以前,隨州地區(qū)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蓋。在其后的呂梁構造運動中(約距今17億年前后),因地球構造運動加劇,巖漿不斷迸發(fā),地殼發(fā)生了強烈的褶皺和隆起,局部地區(qū)海水退縮,使湖北境內的鄂西和大別山區(qū)第一次成為陸地,但隨州地區(qū)依然沉睡-之中。寒武紀早期(距今6億年前后),包括隨州在內的大洪山一帶才成為古海島。寒武紀晚期(距今5億年前后),隨南盆地發(fā)生過大規(guī);鹕絿姲l(fā)。志留紀末期(距今4億年前后),隨著隨州西北部的武當山一帶上長為陸地,隨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區(qū)相繼成為陸地。在二疊紀(距今2億多年),地殼又一次升降頻繁,湖北地區(qū)又有兩次大的海進海退,隨州地區(qū)也處于時隱時現的變化之中。直到三疊紀末期(距今約2億---1.9億年),地殼再次上升,隨州終于連同整個湖北地區(qū)告別了大海。

地球的構造作用造就了隨州奇特的地勢和復雜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地勢特點和復雜的地貌觀:山脈與河流交錯,山谷與坡地相銜,丘陵與平地呼應,有“萬山千泉百洞”之稱。隨州的北面是屬于淮陽山脈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皺斷塊山大洪山,其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其間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的平原,稱之為隨棗走廊,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平原之上,有?水流貫其間。?水是漢水東面最大的一條支流,它發(fā)源于大洪山北麓,流經隨州、安陸、云夢,至應城與云夢交界的蝦咀分流,西支經漢川北部至新溝注入漢水,東支由云夢入孝感至武漢諶家嘰注入長江。在?水兩岸,愛百條支流呈葉脈狀分布,其中流量較大的厥水、漂水、差水、均水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系,可稱之為員水流域?芍^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同樣,地球的構造作用也給隨州留下了大理石、銅、金、鐵、硫、石油等豐富的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