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二都。
民國時期,楊下橋、壟嶺鎮(zhèn)、陸角落、畈中錢、聶家灣、上屋楊、楊家莊、寨下、大屋沈、新屋沈、大塘張、細塘張、王家莊13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孝友鄉(xiāng)(駐官埠橋河街口)旗鼓保(駐旗鼓垴)。
同年6月,壟嶺鎮(zhèn)13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城關區(qū)(駐北門口東100米處今咸安區(qū)人武部南對面)旗鼓保。
1950年,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楊下橋等13個村莊隸屬城關區(qū)旗鼓村(駐旗鼓垴)。
1951年1月,城關區(qū)改稱一區(qū)。
同年4月,改村為鄉(xiāng)(小鄉(xiāng))。
楊下橋等13個村莊隸屬一區(qū)旗鼓鄉(xiāng)(小鄉(xiāng))。
同年5月,壟嶺鎮(zhèn)、畈中錢、聶家灣、上屋楊、楊下橋、楊家莊、陸角落7個村莊組成第1互助組,共產(chǎn)黨員錢遠隆(1978年逝世)任組長,被稱為錢遠隆互助組。
大塘張、細塘張、新屋沈、寨下、王家莊5個村莊組成第2互助組,共產(chǎn)黨員張垂祥(現(xiàn)年92歲,后歷任三員大隊、楊下大隊黨支部書記)任組長,被稱為張垂祥互助組。
泉塘鄭、毛鄭、塘角陳、張家楊、聶家(又名姑嫂橋聶家、聶家灣)5個村莊組成第3互助組,共產(chǎn)黨員鄭世華為組長,被稱為鄭世華互助組。
1952年,錢遠隆互助組、張垂祥互助組、鄭世華互助組隸屬一區(qū)旗鼓鄉(xiāng)與浮山鄉(xiāng)合并的雙嶺鄉(xiāng)(小鄉(xiāng),駐楊家祠堂)。
1954年初,錢遠隆互助組、張垂祥互助組、鄭世華互助組與沒有成立互助組的長塘顧、新屋吳、下屋吳、王家橋4個村莊全部單干戶,組成三員初級社(駐泉塘鄭)。
1956年1月,楊下橋等13個村莊與長塘顧、新屋吳、下屋吳、王家橋、泉塘鄭、毛鄭、塘角陳、聶家(又名姑嫂橋聶家、聶家灣)9個村莊所在的三員初級社升格為三員高級社(駐泉塘毛鄭),隸屬官埠鄉(xiāng)(大鄉(xiāng),駐官埠橋街)。
同年6月,三員高級社隸屬孫田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組(區(qū)級,駐橫溝橋鄭家)官埠鄉(xiāng)改稱為官埠管理區(qū)。
1957年9月,三員高級社隸屬孫田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組改稱的三區(qū)(駐橫溝橋鄭家)下轄的官埠管理區(qū)改稱的官埠鄉(xiāng)。
1958年9月,區(qū)改稱公社,鄉(xiāng)改稱管理區(qū),高級社改稱大隊,大隊下轄生產(chǎn)隊。
三員高級社改稱三員大隊,隸屬東風公社(區(qū)級,駐橫溝橋鄭家)官埠管理區(qū)(駐官埠橋街)。
同年10月,三員大隊隸屬五星、柏墩2個公社合并的馬橋公社(駐馬橋老街陸鳳鳴家)下轄的馬橋管理區(qū)(駐袁家五重新屋)。
1961年4月,三員大隊分為楊下(駐楊下小學)、泉塘(駐毛鄭)2個大隊。
楊下大隊轄楊下橋等13個村莊,泉塘大隊轄長塘顧等9個村莊。
2個大隊均隸屬城關區(qū)(駐大金山東坡山腳公路邊)浮山公社(駐旗鼓繡球山西北坡山下)。
1965,陸角落失火被毀,全部人口遷入楊下橋,陸角落消失。
1966年,楊下大隊由7個生產(chǎn)小隊合并為4個隊。
壟嶺鎮(zhèn)、陸角落為1隊,畈中錢、聶家灣、上屋楊莊為2隊,楊下橋、大屋沈、楊家莊謝家、寨下董為3隊。
大塘張、細塘張、新屋沈、陳家莊、王家莊、寨下楊為4隊。
1975年3月,楊下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的浮山公社(駐旗鼓獅子山東南坡)。
1980年,楊下大隊由4個小隊分為7個小隊。
1984年1月,楊下大隊隸屬浮山公社改稱的浮山辦事處(區(qū)級)。
1985年9月,楊下隊改稱楊下村,生產(chǎn)大隊改稱村民小組。
1987年9月,楊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的浮山辦事處。
2001年3月,楊下村浮山辦事處與龍?zhí)多l(xiāng)合并為浮山辦事處(駐丁家垴與竹閬李結合部的破窯垴)。
2014年1月,楊下村隸屬浮山辦事處改稱浮山街道辦事處。
2019年,實行“村改居”,楊下村村民委員會改稱楊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