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貴州省 > 黔東南州 > 錦屏縣 > 啟蒙鎮(zhèn) > 邊沙村

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zhèn)邊沙村概況

[移動版]

邊沙村位于錦屏縣城西南部,距縣城40公里,是啟蒙鎮(zhèn)人民政府所在地。東臨巨寨村,南抵魁洞村和西洋店村,西接者蒙村,北抵歸故村。為古婆洞十寨之一。轄邊沙、岑教、岑陽、歸教、盤妹、共架、頓亞、坪岑8個自然寨,17個村民小組,500戶,2283人,全為侗族。村委會駐邊沙。村內有楊、蔡、許、羅、吳、龍、蔣、陸、何、劉、李、饒等12個姓氏。蔡、許、羅3姓氏曾改隨楊姓,1980年代后復為原姓。楊姓入居最早,人口較多。

邊沙地處上下兩片田壩之間,南北青山對列,村內玉帶穿過。過去古樹密茂,樹間喜鵲成群,四時鳴叫不絕,人們遂稱之“便夏”,侗語意為喜鵲壩,后音譯為“邊沙”,F(xiàn)后龍山古樹參天,有合抱大的楓、松、楠、荷、樟香、紅豆杉、猴栗等古樹數百株,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邊沙是古代婆洞大款之核心。明、清代屬龍里長官司,民國3年(1914)在此設邊沙團防分局,19年(1930)設邊沙鄉(xiāng),24年(1935)改設邊沙聯(lián)保,31年(1942)改設啟蒙鄉(xiāng)。1950年1月屬啟蒙區(qū)啟蒙鄉(xiāng),1953年民主建政屬新建鄉(xiāng),1956年屬啟蒙鄉(xiāng),1958年屬啟蒙公社,1968年屬忠東公社,1970年屬啟蒙公社,1984年屬啟蒙鎮(zhèn)至今。民國時期邊沙是鄉(xiāng)所在地,1950年以后為區(qū)、鄉(xiāng)、鎮(zhèn)所在地。1953年8月西洋店由興隆鄉(xiāng)鵬池村析出劃入,1956年共架由歸故村析出劃入。1957年西洋店析出。1958年下半年西洋店由魁洞析出并入,1962年析出。1969年歸教、岑陽、盤妹由歸故村劃入。1993年頓亞、坪岑2個自然寨3個村民小組由歸故村析出劃入。

全村土地總面積21045畝,其中農田1370.7畝,旱地60.45畝,有林地面積14671.5畝,森林覆蓋率67.04%。田地大部分在田壩及兩邊,生產條件較為優(yōu)越,主產水稻、太子參,糧食基本自給。盛產楊梅,過去田邊地角路邊隨處皆是。1980年后,因大造杉木林,楊梅樹已大大減少。1990年區(qū)公所創(chuàng)辦興啟林場,場部設在平昂。

明崇禎初年外來商人在村內始設店鋪。至清嘉慶年間,村內外商店鋪有江右合順店、遠順店、合順店等,這3家店鋪老板還為村內修建石拱橋、修路捐助銀兩。至民國時期,有染店、布料、糖等店鋪,染布師傅有蔡積云、羅世富、蔡鴻光、楊秀培等,主要染制境內村民紡織的侗家土布和黎平、劍河鄰縣侗苗村民的侗苗土布、背帶、紗線等。1973年大隊辦有染布加工店,從業(yè)人員有羅世富、楊秀培、羅錦銘、蔡恩群。1980年后有蔡恩群從事染布加工。

自古以來,村民有稻田養(yǎng)魚的傳統(tǒng),每到秋收前戶戶做腌魚。盛產青菜,清明前后,家家戶戶腌酸菜。2007年村民委主任蔡恩恒、副主任羅發(fā)康組織創(chuàng)辦啟蒙酸菜(婆洞酸菜)加工廠。2008年8月8日成立啟蒙酸菜專業(yè)合作社,村民委主任蔡恩恒任理事長、副主任羅發(fā)康任副理事長,是鎮(zhèn)內唯一的一家專業(yè)合作社。合作社建有廠房,置有一輛面包車。啟蒙酸菜專業(yè)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方式,2009年種植青菜1279畝。啟蒙酸菜,亦稱婆洞酸菜,為黔東南州十三種名菜之一,已成為錦屏縣外銷的主要特色食品,暢銷省內外,供不應求。為進一步提升啟蒙酸菜(婆洞酸菜)的知名度,加強產品品牌的管理和保護,啟蒙酸菜專業(yè)合作社于2009年8月通過杭州中馳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黔東南州辦事處向國家商標管理局申請“婆洞”文字商標的注冊。經國家商標管理局批準,2011年4月21日獲商標注冊證。該商標的注冊,為啟蒙酸菜(婆洞酸菜)提升市場竟爭優(yōu)勢,加強產品質量監(jiān)管,注重消費標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年間,蔡維松組織民眾投工投-造治理歸沙溪河道,將歸沙溪沿寨邊至出口河段填平,重新開挖歸沙溪河場,砌成河道長約260米。后來國家機關單位及農戶在歸沙溪沿岸建造房屋。

清嘉慶六年(1801),在歸沙溪河上建成2座石拱橋,取名“興隆橋”,其中位于街上歸沙溪出口處1座,位于寨邊1座。位于街上歸沙溪出口處的那座石拱,1965年冬在修建便林水電站時,拆石拱橋的料石修筑啟蒙小學邊攔河水壩。現(xiàn)存1座石拱橋,位于寨邊的歸沙溪河上,長13.9米,寬3.7米,高6.1米,拱跨度6.5米,拱正中厚0.8米,橋面兩頭矮,中間高為平頂,橋兩頭石階分別為7級。清乾隆年間,寨內建有一座鼓樓,高7層16.8米,氣勢雄偉,毀于民國13年(1924)7月巨寨楊昌云派部下縱火的一場火災。2006年8月18日在村東北角建成的啟蒙風雨橋,成為啟蒙侗族新的象征性建筑,使婆洞南侗色彩更加濃厚。

傳統(tǒng)民房大多數為木質三間三層樓房。清代中后期建造的“窨子屋”為最早的磚木結構建筑物。1958年修建啟蒙中學磚木結構教學樓。1965年冬建便炙直梅⒌繒荊�1966年10月1日建成投產,裝機容量5千瓦,解決區(qū)機關、公社及農戶的照明用電。1967年2月錦屏至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