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塘村東倚本鄉(xiāng)長龍灣村,南鄰一碗水村,西毗平溪鎮(zhèn)翁巖村和余慶縣白泥鎮(zhèn)上里社區(qū),北靠施秉縣牛大場鎮(zhèn)牛大場村和大坪村,為山麓丘陵地帶,地形呈南北走向,地勢南、西面高北面低。村委會駐地鋪子上位于東經(jīng)107°53’18"、北緯27°8’19",距鄉(xiāng)政府駐地北5公里,民國時西南部11個自然寨與一碗水村合為一保,1956年建中心初級社,1957年與長龍灣合并建新華高級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東北部的水淹塘等8個自然寨由施秉劃歸黃平,建新坪大隊,1981年更名為水淹塘大隊,1985年撤大隊為村。村以駐地南0.5公里水淹塘寨得名。
水淹塘村總面積14平方公里,下轄14個村民小組(即19個自然寨):即水淹塘、對門坡、巖腳、韓家院、喇叭塘,塘埂,河壩、鋪子上、大坡頭、丫頂寨、黃泥田、山口坪、田壩村民小組。據(jù)1984年統(tǒng)計,全村有總人口374戶1852人,其中漢族1748人,苗族104人。2010年有583戶2552人,其中漢族2170人,苗族197人,土家族143人,其他民族34人。主要姓氏有楊姓295人,潘姓190人,張姓170人,彭姓158人,吳姓156人,向姓106人,王姓104人。有耕地面積1727.4畝,其中田1095.9畝,土631.5畝。主產水稻、玉米、馬鈴薯,烤煙、太子參、油菜等,F(xiàn)任黨支部書記:黃安良;村委會主任:薛秀洪;會計:張言蘭。
1、水淹塘:1984年居漢族159人。2010年有漢、苗等族256人。204省道過境,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聯(lián)戶水泥路1公里,寨前有干塘一口,逢大雨水溢滿塘,故名。
2、韓家院:1984年有漢族197人,2010年有漢、土家二族301人。2008、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扶貧項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聯(lián)戶水泥路1.5公里,韓姓始居。
3、對門坡:1984年居漢族137人,2010年有漢、苗二族199人。寨位坡上,與巖腳相望,故名。
4、巖腳:本寨原名小代章。1984年居漢族241人,2010年有漢、苗二族294人。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聯(lián)戶水泥路1.5公里,
5、喇叭塘:1984年居苗、漢二族65人,2010年有漢、苗二族114人。寨前有岔河,彎曲形如喇叭,故名。
6、塘埂:1984年居苗、漢二族88人,2010年有苗、漢二族101人。寨位塘埂上。2010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路1公里,
7、干冬河壩:1984年居漢族165人,2010年有漢、苗二族288人。寒位河壩,逢冬干涸。
8、界排寺:居漢族51人。此地原有佛教臨濟禪宗寺廟一座,分上、中、下三殿,為明清古剎。建于明朝崇禎年間,取名茶界園,清朝更名為界排寺,于破四舊時折毀,原有大、小古鐘兩口,后小鐘抬到小學當鐘敲,大鐘不知去向,現(xiàn)只存歷代和尚墓數(shù)座,其中悟玄和尚墓石雕藝術精美,為黃平縣文物保護單位。
9、田壩:居漢族70人,204省道過境,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聯(lián)戶水泥路2公里,
10、文家塝:居漢族63人。
11、丫頂寨:居漢族36人,寨高位丫頂,所產優(yōu)質茶葉,久負盛名。
12、老屋基:居漢族40人,寨中有張姓老屋基。
13、黃泥田:1984年居漢族103人,2010年有漢、苗二族126人。
14、干沖:1984年居漢族74人,2010年有漢、苗二族88人。2010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路3公里
15、石門坎:居漢族33人,寨有石如門,
16、老院子:居漢族69人,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2公里,
17、山口坪:居漢族126人,204省道過境,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補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聯(lián)戶水泥路0.5公里,
18、鋪子上:村委會駐地。1984年居漢族111人,2010年有漢族135人。204省道過境,2009年鄉(xiāng)黨委、鄉(xiāng)政府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硬化進寨、聯(lián)戶水泥路1.5公里,早年設有鋪子。
19、大坡頭:2010年有漢、苗等族11戶54人。寨位大坡上,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