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廣東省 > 廣州市 > 番禺區(qū) > 石樓鎮(zhèn)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番禺蓮花山

蓮花山風景區(qū)位于番禺市的東郊,距離廣州市區(qū)20千米。蓮花山原名“石獅頭”,是古代石礦場,因采石后留下來的石頭似出水芙蓉(蓮花)狀而得名。遠自西漢時期,先民們在此大規(guī)模地開采石料,形成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石、燕子巖、八仙巖、蓮花巖、觀音巖、飛鷹巖、南天門、神仙橋等。既是古代人民一錘一纖開鑿而成,又經歷兩千多年的自然風化,真正是千姿百態(tài),雄偉勁拔,一座偉大的“石雕古跡”。山上有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被譽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和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的蓮花城等古跡,被列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建成的望海觀音金像,高40.88米,以120噸青銅鑄成,外貼180兩黃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觀音像,是飲譽中外

番禺海鷗島

廣州海鷗島位于禺區(qū)石樓鎮(zhèn)范圍內,是廣州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望成為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旅游體系的一個新亮點。海鷗島面積34.61平方公里,岸線長37.96公里。島上有沙北、沙南、江鷗、海心等4個行政村。島北端的海鷗大橋飛架蓮花山水道與島外連接相通,一條13公里長的區(qū)級公路由北往南貫穿全島,村村通車、通水電,基本生活設施較完善。島內主要以種養(yǎng)業(yè)為主,種植的主要作物有水稻、香蕉、花卉等;養(yǎng)殖以四大家魚為主,特色養(yǎng)殖有稻田養(yǎng)魚、蝦及養(yǎng)殖禾蟲等。海鷗島最出名的就三字:魚蝦蟹!靠海而建的大排檔,賣的都是最新鮮的海鮮。大排檔的主人就在你的餐桌邊,放籠(撒網),足有幾間屋大的漁網就直接放海中,你伸手就可以將網拉起來。如果運氣好,收獲的水產就用于馬

蓮花山古采石場

蓮花山古采石場位于廣東省番禺市東部的蓮花山鎮(zhèn),是嶺南地區(qū)的一處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古采石場遺址。蓮花山古采石場開采時間自西漢初年一直延續(xù)至清代道光年間,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蓮花山。由大小40余座丘陵組成,面積30余萬平方米。蓮花山古采石場以切割式鑿巖法開采,遺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為25米,最高處達40米,最深處在地面下13米。采石場至今仍保留著古代采石時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運走的石料!斗h志》載:明萬歷七年(1579年)及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都有勒碑禁采,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夏鼐視察象崗發(fā)現的南越王彩畫石室墓,并到采石場考查,寫下“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的題詞。中國社會科學院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對南越王墓石材從巖性

大嶺村

大嶺村原名菩山村,鄰近村民都愛叫大嶺村為“千年古村”,因為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據了解,大嶺村有陳氏開村和許氏開村兩種說法。陳氏原籍江西,第三代孫遺慶公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璣巷遷徙至大嶺開村。另有記載:大嶺村的開村主為廣東始興郡皇后之父許氏,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從南雄珠璣巷逃至大嶺開村繁衍。據族譜所載:小小一個大嶺村竟然出了1個探花(清代),34個進士,53個舉人,9品以上-有100多人,實為罕見!其中,永思堂(村民俗稱花園)一門,自柳源堂二十三世孫陳仲良中了清代舉人之后,其后人又出了一個進士,兩個舉人。大嶺是典型的嶺南古村落,現保存較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筑群約9000平方米,這在經濟發(fā)達的珠三角地區(qū)是難得一見

蓮花水鄉(xiāng)(原蓮花山世界名花園)

蓮花水鄉(xiāng)(原蓮花山世界名花園)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背靠蓮花山,面向獅子洋,是離都市最近的休閑度假勝地。40分鐘車程即可從廣州城區(qū)抵達蓮花水鄉(xiāng)。景區(qū)總投資23.9億元,總占地面積3551.1畝。一期工程占地623畝,投資1.2億元,2013年11月13日正式開業(yè);二期工程將相繼建造白金五星級酒店、國際會議中心、國際標準的垂釣競技場、國際游艇俱樂部、千年石壁奇觀影院等項目。“一片天,萬朵蓮,錦鯉躍。生態(tài)風,綠0,花間夢!蹦壳,蓮花水鄉(xiāng)不僅擁有八大蓮花湖、動感蓮花造型——盛世蓮花、四季花海、懷夢草雕園、沙灘樂園、津津采摘園、陶怡苑、愛墻、時光郵筒等主題景觀,還配備以自助餐為主的嘟嘟美食街、大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同時,水上單車、兒童碰

番禺蓮花塔

明番禺蓮花塔原名文昌塔,位于廣州市番禺蓮花山。據清乾隆年間《番禺縣志》載:“明時有南海龐端業(yè)生員郭等冒認稅山,招商開采,傷地脈,人文罹厄,萬歷四十年(1612年)邑舉人李惟風、劉如性、林彥樞、崔知性、梁瑛告官封禁,復建浮屠其上,今呼石礪塔”。因塔雄據珠江口,外來船舶以此為航標。塔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筑,為壁內折上樓閣式塔,外觀九級,內分11層,高48米,每層平座和腰檐均用菱角牙磚疊澀挑出。柱梁、額枋均涂朱紅色。首層外邊長3.6米,內邊長1.24米,西北方向設門。每層有收分,高寬遞減,壁內磚砌寬0.73米的步級螺旋而上,每層開有門通風采光。原塔每層樓板為杉木。1981年旅居澳門同胞何添、何賢昆仲捐資修繕,1983年竣工。每層復建了樓

蓮花城

清番禺蓮花城位于廣州市番禺蓮花山的第二峰,地處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城的平面略近橢圓形,面積約1400平方米。城墻以石作基礎,里外用青磚砌筑,中間填土。高5.66米、厚2.34米。南、北面各有一石券拱門。城內原有墩臺、兵房、馬廄等,城外有烽火墩及20門炮位,今已湮沒。蓮花城是清政府為禁海移民而設,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作為哨所之用。-戰(zhàn)爭期間,兩廣總督琦善與英方代表義律在此密議《善后事宜章程》(即“穿鼻草約”)之事。咸豐四年(1854年)紅巾軍起義隊伍曾在此駐守。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陳氏宗祠(善世堂)

陳氏大宗祠俗稱善世堂,位于番禺市石樓鎮(zhèn)一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萬歷年間擴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宗祠由頭門、牌坊、正堂、后寢和襯祠組成,進深共四進,建筑面積為2472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7.84米、進深兩間9.3米。前后廊設塾臺,前廊梁架駝峰、斗拱均雕有花紋,額枋上承十七攢如意斗栱,正門上匾額刻“陳氏大宗祠”,額枋刻壽字紋飾和八仙獻壽圖。大門兩側各立一砂巖石獅,花卉回字紋石基座。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砂巖石砌筑,額枋、抱鼓石均刻流云、龍鳳呈祥和花卉紋飾,1971年被臺風刮毀,現僅存石柱、抱鼓石、額枋等部分構件。大堂面寬三間18米、進深三間13.7米,梁、枋、駝峰、斗拱遍施雕花紋,次間檻窗鑲嵌磚雕花窗,正中懸掛“善世堂”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位于石樓鎮(zhèn)大嶺村環(huán)村路菩山北麓,年代為清光緒庚子年(1900)。位于菩山北側村道邊,在一塊寬約1.6米,高約2米的山石表面,陰刻隸書“菩山第一泉”五個大字。上款“光緒庚子年端陽”,下款為“山人陳維湘題”。石刻旁原有一泉眼,為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清冽,現泉水已被引到對面馬路邊。該摩崖石刻保存較好,是區(qū)內目前發(fā)現的唯一一處摩崖石刻。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兩塘公祠

兩塘公祠始位于番禺區(qū)大嶺古村。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是大嶺村陳氏八世祖祠。先祖名為兩塘,故名兩塘公祠?傮w本進三楹結構,公祠占地面積1686平方米,座東北向西南。兩塘公祠最大特色是,它們的外墻以密密麻麻的蠔殼墻整整齊齊地壘就,墻身高九公尺,墻體厚厚,至少有蠔殼十噸以上,氣勢寵偉令人贊嘆。兩堂公祠正門開闊,雕梁畫棟,以灰雕、磚雕、木雕和石雕進行裝飾。祠堂正門門額題書“兩塘公祠”,左右各聯“潁川世澤,大嶺家風”。2010年11月8日,被公布為番禺區(qū)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大嶺村龍津橋

大嶺村龍津橋位于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大嶺村文昌街,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局部至大嶺涌北岸,東南從大魁閣塔塔基外緣外延10米,西南至相鄰建筑北墻線,西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西北至顯宗祠建筑東南墻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大魁閣塔

大魁閣塔位于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大嶺村西約,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局部至大嶺涌北岸,東南從大魁閣塔塔基外緣外延10米,西南至相鄰建筑北墻線,西北從大嶺村龍津橋外緣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西北至顯宗祠建筑東南墻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

茭塘東文武廟

茭塘東文武廟位于石樓鎮(zhèn)茭塘東村蒲江大道,年代為清。該廟建在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高臺上,氣勢非凡。廟內拜亭兩側墻楣有精美灰塑彩畫,番禺罕見。解放番禺時該廟所在地為解放軍的一個重要登陸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茭塘東文武廟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龍津橋

龍津橋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千年古村大嶺村。建于康熙年間,是由紅色砂礫巖建成的一墩兩孔拱橋。橋墩兩側有較罕見的分水脊,既防止船只沖撞,又可減少水對橋體的沖擊,十分科學。龍津橋欄板上的明代風格的卷草圖案和暗八仙法器圖案,其中北側西端一方欄板,鐫有一西洋人形象,作捧盤跪獻的姿勢,更顯示了大嶺村的獨特之處。在龍津橋一側,聳立著始建于清光緒十年的大魁閣塔。高20余米的大魁閣塔是三層樓閣式的六角形磚塔,花崗巖和白林石基座,雙隅水磨青磚塔壁,它表明當時大嶺村大興文化之風。龍津橋是一座古老的橋,建于清康熙年間,由紅色砂礫巖砌成,一墩兩孔,橫跨在玉帶河上。橋面兩側各有16條望柱,15方欄板,刻著卷草和暗八仙法器圖案,在北側西端一方欄板上鐫有一西洋人

赤山東戴氏大宗祠

赤山東戴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赤山東村註禮大街2-1號,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赤山東戴氏大宗祠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顯宗祠

顯宗祠位于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大嶺村安和街西8號,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顯宗祠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采荃夫婦合葬墓

黃采荃夫婦合葬墓位于石樓鎮(zhèn)蓮花山社區(qū)半山亭,年代為清。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為花崗巖砌筑的交椅墓。該墓護嶺別具一格,由9塊長方形花崗巖石拼砌而成,每塊內均凹雕成長方形框,內刻光緒十五年(1889)皇帝詔書全文,為研究清代官吏的葬俗禮儀提供了史料。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黃采荃夫婦合葬墓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躍龍橋

番禺躍龍橋位于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茭塘西村口,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橋邊緣外延5米,局部至相鄰建筑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局部至廟前街二巷,北、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西至廟前街一巷及利民路躍龍三巷一線。

黃炎章夫婦墓

黃炎章夫婦墓位于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茭塘西村后崗,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墓葬。主墓為黃炎章夫婦合葬墓,兩側掛榜分別為其子黃翎賢墓、孫黃德耀夫人楊氏墓。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墓邊線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