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坑村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地處華安縣的中西部,海拔750米,這里偏山傍水,山青水秀,加上高海拔,是夏天避暑勝地。東距縣城62公里,西與鄰村交界8公里,南鄰高安鎮(zhèn)13公里,距漳州市96公里,北與漳平市永福鎮(zhèn)接壤,距龍巖市65公里。良馬水泥路全線通車,為馬坑村與處界的全面交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方便。
村落土地面積3.55萬多畝,其中山林面積3.1萬多畝,耕地面積0.2756萬畝,轄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共258戶,總人口858人。
【村風村貌】村落呈一匹側臥或馬形排列,從村頭到村尾的一條水泥路猶如一條銀色的腰帶披掛在馬背上。村落居民建房錯落有致,各具特色,有典型的三間、五間樓舊居,有磚混的大戶或新居,村民勤勞諄樸,村貌整潔,村風文明,曾獲得縣委、縣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治保工作先進單位,還授予“安全文明村”、“一級黨支部”、“先進黨支部”等榮譽。
【歷史人文】“馬坑”的由來,據說很早很早以前,村頭石馬樓是馬姓人們居住,當時那里有一大堆石頭群,其中有一個大石頭酷似馬形,他們也因此稱其住樓為“石馬樓”,時間流逝,他們安居樂業(yè),人丁興旺。直至后來,石馬形旁邊有一片農田,當禾苗茁壯的時候,就被馬吃掉。過后一年,馬又要吃禾苗時,人們去追趕,馬跑到大石頭就不見了,于是他們就請石匠將石馬形石鑿開,據說當時此石被鑿開之后流出紅色的水,越流越大,把其余的石頭群盡數(shù)沖走,延續(xù)流三天方止。馬姓人們怕有禍端,陸續(xù)遷往它鄉(xiāng)。因此那時候和春鄒姓祖先第3代鈞宇、秀宇兄弟攜其家眷,舉家來到現(xiàn)在村落位置定居?v觀,現(xiàn)在的村落地形,猶如一匹側臥的馬,馬頭朝北,馬尾向南,前兩只馬蹄是朝通向永福的路后兩條腿是朝通向下垅的路,而山地形坑坑很多,因此后來的人們就稱為“馬坑”村。
【建筑景觀】馬坑村的建筑景觀最其特色的當屬上節(jié)橋、上橋、下橋三座石拱橋,其中上節(jié)橋是70年修建,而上橋和下橋修建的具體年代已無法考證,但關于兩橋據說是師徒兩人各負責修建,當時并無生產水泥,所以建橋只憑石塊,當時師傅負責的上橋除了用石頭外,還用了一些硬木楔子之類的雖是這樣,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了不得工程。而負責修建下橋是徒弟,其技術更是高上一籌,全部用石塊,無其它任何輔助材料,可以說更神了,這正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所說,現(xiàn)在這兩座石拱橋雖年久,但從來沒修過,仍然堅固如初,不說這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特產經濟】馬坑村由于海拔高,晝夜溫差大,所以是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的好地方,另外這里也是盛產毛竹比較多的地方,毛竹占面積有1萬畝,年產毛竹近千噸。因人口少,土地廣,是種植高山優(yōu)質茶葉的好地方,馬坑山高水秀山泉水勝似礦泉水,有意投資者請到馬坑來,馬坑村人民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