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古稱沈地。
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被封于此,建沈(子)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寢縣,西部置平輿縣。
漢改為寖縣,同時在西部置鲖陽縣,在今鲖城置鲖陽侯國。
東漢永建元年(126年)封劉顯為阜陽侯,置阜陽侯國;還置有平輿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褒信縣置沈州,把原褒信縣分為鲖陽縣和沈丘縣。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在今縣東南部置高塘縣,六年廢,入汝陰縣。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廢鲖陽、沈丘兩縣交入汝陰縣。
唐朝神龍二年(706年)分汝陰復(fù)置沈丘縣仍屬潁州。
北宋屬京西北路順昌府管轄。
明初,廢沈丘縣,降為沈丘鎮(zhèn),入潁州,屬鳳陽府。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成立安徽省,沈丘鎮(zhèn)屬安徽省潁州管轄。
民國三年(1914年),安徽淮北設(shè)淮泗道,臨泉地方屬淮泗道阜陽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存縣,臨泉仍屬阜陽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阜陽縣西鄉(xiāng)設(shè)立新縣,因縣城瀕臨泉河,故名臨泉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正式成立臨泉縣,駐地沈丘集,屬安徽省第七專員公署。
縣下設(shè)三個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查區(qū)。
民國三十六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7年-1949年)分置臨泉、泉南、泉陽3縣和臨泉市,統(tǒng)規(guī)豫皖蘇區(qū)四地委、四專屬所轄。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將臨泉、泉南、泉陽3縣和臨泉市撤銷,恢復(fù)舊臨泉縣界,成立新的臨泉縣。
1952年起屬安徽省阜陽專區(qū)。
1971年起臨泉縣屬安徽省阜陽地區(qū)。
1996年起屬安徽省阜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