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商初,商王湯于境內建都,稱亳。
周初,境內始稱焦,周武王封神農(nóng)氏后裔于焦,置焦國。
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楚平王筑譙城改焦為譙,境內始稱譙。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滅楚,在當?shù)刂米S縣,隸泗水郡。
西漢至東漢,名稱未變。
東漢建武十八年(42),豫州刺史治于譙縣。
建安末年置譙郡,治于譙縣。
魏黃初二年(221)改譙為都。
晉稱譙國,都譙縣。
東晉咸康四年(338)晉于譙縣僑置陳留郡小黃縣,自此譙縣又稱小黃縣。
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兗州,治小黃縣。
北周大象元年(579),因當?shù)毓艦樯虦汲,改南兗州為亳州?/p>
隋大業(yè)三年(607),改小黃縣為譙縣,一直沿用至元朝。
明,洪武初,廢譙縣,城父縣,并入亳州。
洪武六年(1373),改亳州為亳縣,隸鳳陽府潁州。
弘治九年(1496),改亳縣為亳州,隸鳳陽府。
清代,當?shù)匾恢狈Q亳州。
1912年,亳州改為亳縣。
新中國成立后,稱亳縣。
1986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亳縣,建立亳州市(縣級)。
1996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為省直管市。
1998年收歸省直轄。
2000年6月組建地級亳州市,原亳州市整建制轉化為譙城區(qū)。
2006年譙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區(qū)劃調整,區(qū)劃調整后的譙城區(qū)轄3個街道、20個鎮(zhèn)、2個鄉(xiāng)。
地名沿用至今。